欢迎来到专业的小达文秘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发言稿 述职报告 事迹材料 自查报告 策划方案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党史学习 > 正文

学习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13篇

时间:2022-07-02 17:35:08 浏览量:

学习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13篇

学习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篇1

  紧紧抓住粮食安全“四条线”

  近日,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文件提出,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粮食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确保粮食及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必须牢牢抓住“四条线”,让“粮袋子”量足价稳,“中国饭碗”端得更牢。

  守好耕地基准“线”。耕地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础,必须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持续加强农村地区建设用地审批和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管理,依法依规做好耕地占补平衡工作,坚决防止补充耕地数量、质量不到位的问题,护好粮食生产“命根子”。利用网络、遥感等现代科技手段实施动态监测,对乱占耕地从事非农建设等行为进行及时预警,构建早发现、早制止、早查处的预警机制,严肃查处违法占用和破坏耕地的行为。强化政治责任落实,将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耕地占补平衡等纳入地方年度考核重要内容,以严格的考核约束机制,倒逼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

  提升粮食生产“线”。“若年谷丰登,衣食给足,则国富而民安”,必须稳定提升粮食生产能力,让老百姓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按照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要求,加快建设稳产高效、旱涝保收、生态友好的高品质农田,提高耕地质量条件,完善水利、输电设备等田间基本设施,夯实农业生产设施基础。打通惠农政策的“最后一公里”,通过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或增加种粮补贴等方式,切实保护好种粮农民利益,增强农民种粮意愿。联系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因地制宜加强技术指导,同时加强与气象、水利等部门的沟通,对灾害天气进行及时预警,降低天灾对粮食产量带来的影响,让粮食丰收有保障。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拼资源、拼投入的粗放式发展转向拼科技、拼质量的集约化发展,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

  连接种业支撑“线”。种子是农业的灵魂,决定着整个粮食产业链的素质和效益,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种业卡脖子难题,建立自己的种子库。持续进行农业科技研发,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良种,在提高种子抗风性、缩短成熟期、增加产量上下功夫,造好农业“芯片”,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深化科企合作,推动种业企业和科研单位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育种资源、人才、技术从科研单位向企业聚集,实现科技资源整合和产学研深度合作,为种子研发工程提供坚实支撑。加强本土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注重收集、保存古老珍稀品种并进行应用价值的挖掘,通过建立农业种质资源大数据平台,促进资源信息交流共享。

  划出节约保护“线”。“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我国粮食供需紧平衡的时代背景下,减少粮食损失浪费已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快反食品浪费法实施进程,对餐饮服务提供者、食品生产经营者等主体行为进行规制,制止“舌尖上的浪费”,用法律托举粮食安全。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走进机关、校园、企业等单位开展“节约粮食、反对浪费”活动,纠正“光盘”即“寒酸”、“剩宴”为“盛宴”的错误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惟俭可以惜福,惟俭可以养廉”,党员干部要率先垂范,管好自己和身边人,坚决抵制奢侈浪费的风气,按照标准执行公务接待制度,同时加强对各种浪费行为的监督检查,以实际行动为弘扬厉行节约之风作表率。

学习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篇2

  乡间的绿水青山游人如织,地道的农副特产火热销售,别致的网红民宿一家家脱颖而出……近些年,相信很多人和笔者一样,感受到了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乡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如何持续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则是各地政府和相关旅游企业面临的新课题。2月21日,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其中有几条更是与乡村旅游密切相关。

  文件指出,“开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完善配套设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这无疑为乡村旅游进一步优化提高指明了方向。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将邻近区域的乡村进行串联,有助于单体吸引能力不高的乡村进入旅游消费市场。与此同时,开发精品线路有助于形成特定主题的旅游产品,比如赏花海、观日出、芋头宴……进而发展成稳定的乡村旅游名牌。有了响亮的品牌,才能维持乡村旅游的生命力。

  笔者还注意到,文件提出“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这一点非常重要,乡村旅游之所以能火热发展,一个原因是其满足了人们尤其是城市人寻找乡愁、贴近自然的心理需求。不过,乡村旅游开发,并不意味着每个乡村变成景点,也不能将每个乡村做无差别的规划与建设,更不能忽视乡村原有的生态和人文习俗。目前,有些地方追风模仿,将村庄改造成千村一面,有的甚至新建仿古建筑代替原有古建,盲目开发让乡村失去了个性和吸引力,这种乡村旅游开发的败笔,值得警惕。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还就乡村交通建设、数字化、网络化、土地政策等问题进行了阐述。这些内容看上去似乎与乡村旅游没有直接联系,但对于乡村旅游项目、乡村民宿的落地与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2月23日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进一步指出,要加强乡村文化旅游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乡村文艺社团、创作团队、文化志愿者、非遗传承人和乡村旅游示范者。”这些政策,无疑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相信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中,乡村旅游定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学习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篇3

  丰收节里话“丰收”

  1959年,毛主席阔别故土32年后,再一次回到家乡韶山,站在家乡的土地上,“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情景,不禁令他抚今追昔,感而赋诗,留下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志雄心。如今,秋分将至,全国各地一片丰收之景,我们也即将迎来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要礼赞丰收,更要把对丰收的渴盼、憧憬和追求,融入到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为“丰收”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新时代的丰收是乡村产业的大丰收。“硕果累累”“穰穰满家”“五谷丰登”是广大农民对丰收“量”的朴素追求,正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而如今,人们对丰收的追求更体现为“质”的提升。“质的提升”离不开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和新知识等一系列科技兴农的要素源源不断为农业发展注入新动能;“质的提升”离不开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大势所趋;“质的提升”离不开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电商平台、直播带货,创新手段“各显神通”。“物质丰收”让广大农民更有底气。

  新时代的丰收是乡村建设的大丰收。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诉求,除了要“填饱肚子”,还要在“铺好路子”“建好房子”“打好底子”“固好里子”等方面铆足力气、下足功夫。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乡村振兴战略蹄疾步稳。新时代的乡村建设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领域环节,乡村建设的大丰收需要我们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致力打造新农村建设的“环境美”;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努力塑造新农村建设的“精神美”;矢志不渝以党风政风引领乡风民风,大力创建新农村建设的“风气美”。“精神丰收”让广大农民更有生气。

  新时代的丰收是亿万农民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的大丰收。新世纪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七年聚焦“三农”工作,党中央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在全社会营造出重农强农的浓厚氛围,凝聚起爱农支农的强大力量,广大农民群众的“情感粮仓”不断丰富充实。特别是“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顺应了新时代的新要求和新期待,唤起全社会对农民群体的尊重和感激,调动起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精神层面必将增强亿万农民振兴乡村的热情、动力和信心。“物质精神双丰收”让广大农民更有士气。

  面朝黄土背朝天,弯腰劳作不得闲。在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强调要“在全社会形成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丰收都是汗水浇灌出来的,愿每一份辛劳都有黄金的收获,愿丰收的喜悦点亮乡村的明天!礼赞丰收,致敬农民!

学习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篇4

  近日,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文件要求,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行网格化管理、数字化赋能、精细化服务。“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的执政大厦、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必须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立起乡村治理“主心骨”。

  在政治引领上下功夫。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姓“党”的,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当前,一些地方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不突出,对新型社会组织“不敢领导”“不善领导”;有的宣传党的政策主要采取会议说教、拉横幅、贴标语等形式,形式呆板,缺乏深度、精度、热度和效度;有的党员干部队伍“青黄不接”,队伍老化、后备力量不足,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方式滞后。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扛起引领乡村治理的政治大旗。要发挥政治功能,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对群众自治组织、协会、志愿服务组织和合作社组织的教育引导,指导合法规范发展。要提高学习教育水平,在把握学习方向的前提下,注重学习教育的大众化、口语化和地方化,探索多样化、开放式、高效率的培训方式。要夯实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党员发展工作的计划性指导,改善队伍结构,从农村致富能手中发展党员和培养后备干部。

  在推动发展上下功夫。发展就是硬道理。现实中,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展思路固化,发展集体经济意识淡薄,在统筹经济资源、人力资源、人脉资源,吸引能人回乡、资本下乡等方面办法不多,导致集体经济长期在低水平徘徊,“无钱办事”“无钱服务”的问题比较突出。发展的问题必须要依靠发展才能解决。要加强党支部书记、农村党员队伍、驻村扶贫工作队和乡土人才队伍能力建设,发挥党员脱贫引路先锋作用,同时整合农村人才资源,“回引”一批眼界宽、思路活、资源广、有实力的致富能人任职创业。要依托本地资源禀赋,差异性定位产业发展,释放比较优势,为致富发展找准路径,在此基础上引入市场主体,通过公司化运营、集体企业、经济合作社、入股分红等形式发展集体经济,积累为民办实事的物力财力。要加快实施农业农村供给侧改革,优化发展环境,利用农村党员群众各种社会关系,通过外联招商、对外推介等形式,吸收各种有益社会资源向乡村集聚。

  在服务群众上下功夫。当前,乡村正处于从传统治理结构向现代化治理模式转型的关键时期,一些问题矛盾日益凸显,如果任其滋生发展,必然会削弱党在基层的力量和威信。比如,有的农村党组织对群众的服务停留在日常性一般事务上,对群众主动关切不够,存在“以党务代替服务”的现象。一些党组织法治政策意识不强,矛盾化解方式简单,习惯于私下渠道摆平,导致风气败坏。有的思想政治工作弱化,在移风易俗、文明教化、促进和谐稳定方面用力不足。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切实担负起治理主体的重任,通过不断加大基础性设施建设投入,设计完善为民服务制度,拓展基层党组织综合服务功能,不断提升服务基层群众能力。要加强农村社会综合治理,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的积极作用,开展法制宣传、法律服务,运用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破解难题。要注重发挥德治的积极作用,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弘扬家庭和睦、尊老爱幼、科学教子、勤俭持家、邻里互助等新风尚,以家风促民风,以民风带乡风。

学习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篇5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下面是范文网小编为您推荐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实现乡村振兴心得体会五篇。

学习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篇6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重在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大学生在农村和乡村振兴浪潮中必然会有发展。无论是发展原始种植型农业,还是发展新型创新型农业,农村的人才严重缺失都是值得关注的重点。农村政府应创造条件,让从农村走出的大学生回到农村,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对其落户农村、发展农村给予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农村大学生回到农村发展比城市人才到农村发展,有事半功倍之效。他们知道农村最需要什么,也知道农村的真正问题,与村民沟通起来也更有亲近感,更容易扬长避短,在乡村振兴中做出贡献。

  为了农村和乡村振兴,重在真心实意地把有志于农村发展的大学生推到更有发展前途的岗位上,不能因为他们年轻,因为他们只能到农村,没有其他地方可去,就热一阵冷一阵,或者有小家子气,害怕大学生走在自己前头,影响了自己的仕途。

  善于从农村能人中发现和挖掘人才。农村大学生生于、长于农村,并在农村摸滚打爬了多年,对农村情况和农村需求了如指掌。加强对这些人进行定向培训,并根据他们的发展及所作出的贡献,为他们提供晋升、发展的更优通道,必然有助于乡村振兴加速提质,有助于他们在乡村振兴中不断成长。

学习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篇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近日印发,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12年聚焦“三农”问题,显示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持续而高度的重视。

  今年的一号文件,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为主题,延续2014年改革元年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思路并进一步加强,指明了新常态下农村改革的重点和方向,对全面深化改革大局中的农村板块进行了全面部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迈出坚实一步。

  全面深化改革一年来,我国农村工作展现出向好的新局面。2014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农民增收有望实现“十一连快”,农村改革步伐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延续良好势头,为中国经济的稳中求进和升级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常态下的中国农村经济出现新机遇,也面临着新挑战。当前,随着国内外环境条件变化和长期粗放式经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我国农业生产成本逐年上升,比较效益呈下降趋势,农产品内外价差倒挂,水、土等资源约束趋紧,农业生态不容乐观。要适应新常态,亟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过去粗放式经营转向集约、高效、环保的生产方式。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问题倒逼改革,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要切实补好农业现代化这块“短板”,推动其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良性协同发展。要激发和鼓励农民在产业融合以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方面的首创精神,允许“探索、探索、再探索”。要注重“物的新农村”,更要注重“人的新农村”,着力培育社会有保障、文化有传承、生态有保护的新时代乡土文明。

  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是否真正实现小康社会,不能仅仅看经济发展指标,更要看老乡的感受。正如所言,“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因地制宜做好厕所下水道管网建设和农村污水处理。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多地要从农民感受入手,从农村细节着眼。

  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要是到2020年还有几个连片贫困区依然如旧,就谈不上全面小康。目前,距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只有六年的时间,我们必须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苦干实干、只争朝夕,做到思想不放松、政策不减弱、改革不停步,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

学习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篇8

  紧紧抓住粮食安全“四条线”

  近日,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文件提出,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粮食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确保粮食及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必须牢牢抓住“四条线”,让“粮袋子”量足价稳,“中国饭碗”端得更牢。

  守好耕地基准“线”。耕地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础,必须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持续加强农村地区建设用地审批和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管理,依法依规做好耕地占补平衡工作,坚决防止补充耕地数量、质量不到位的问题,护好粮食生产“命根子”。利用网络、遥感等现代科技手段实施动态监测,对乱占耕地从事非农建设等行为进行及时预警,构建早发现、早制止、早查处的预警机制,严肃查处违法占用和破坏耕地的行为。强化政治责任落实,将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耕地占补平衡等纳入地方年度考核重要内容,以严格的考核约束机制,倒逼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

  提升粮食生产“线”。“若年谷丰登,衣食给足,则国富而民安”,必须稳定提升粮食生产能力,让老百姓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按照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要求,加快建设稳产高效、旱涝保收、生态友好的高品质农田,提高耕地质量条件,完善水利、输电设备等田间基本设施,夯实农业生产设施基础。打通惠农政策的“最后一公里”,通过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或增加种粮补贴等方式,切实保护好种粮农民利益,增强农民种粮意愿。联系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因地制宜加强技术指导,同时加强与气象、水利等部门的沟通,对灾害天气进行及时预警,降低天灾对粮食产量带来的影响,让粮食丰收有保障。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拼资源、拼投入的粗放式发展转向拼科技、拼质量的集约化发展,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

  连接种业支撑“线”。种子是农业的灵魂,决定着整个粮食产业链的素质和效益,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种业卡脖子难题,建立自己的种子库。持续进行农业科技研发,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良种,在提高种子抗风性、缩短成熟期、增加产量上下功夫,造好农业“芯片”,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深化科企合作,推动种业企业和科研单位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育种资源、人才、技术从科研单位向企业聚集,实现科技资源整合和产学研深度合作,为种子研发工程提供坚实支撑。加强本土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注重收集、保存古老珍稀品种并进行应用价值的挖掘,通过建立农业种质资源大数据平台,促进资源信息交流共享。

  划出节约保护“线”。“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我国粮食供需紧平衡的时代背景下,减少粮食损失浪费已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快反食品浪费法实施进程,对餐饮服务提供者、食品生产经营者等主体行为进行规制,制止“舌尖上的浪费”,用法律托举粮食安全。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走进机关、校园、企业等单位开展“节约粮食、反对浪费”活动,纠正“光盘”即“寒酸”、“剩宴”为“盛宴”的错误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惟俭可以惜福,惟俭可以养廉”,党员干部要率先垂范,管好自己和身边人,坚决抵制奢侈浪费的风气,按照标准执行公务接待制度,同时加强对各种浪费行为的监督检查,以实际行动为弘扬厉行节约之风作表率。

 

 

学习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篇9

  乡间的绿水青山游人如织,地道的农副特产火热销售,别致的网红民宿一家家脱颖而出……近些年,相信很多人和笔者一样,感受到了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乡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如何持续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则是各地政府和相关旅游企业面临的新课题。2月21日,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其中有几条更是与乡村旅游密切相关。

  文件指出,“开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完善配套设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这无疑为乡村旅游进一步优化提高指明了方向。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将邻近区域的乡村进行串联,有助于单体吸引能力不高的乡村进入旅游消费市场。与此同时,开发精品线路有助于形成特定主题的旅游产品,比如赏花海、观日出、芋头宴……进而发展成稳定的乡村旅游名牌。有了响亮的品牌,才能维持乡村旅游的生命力。

  笔者还注意到,文件提出“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这一点非常重要,乡村旅游之所以能火热发展,一个原因是其满足了人们尤其是城市人寻找乡愁、贴近自然的心理需求。不过,乡村旅游开发,并不意味着每个乡村变成景点,也不能将每个乡村做无差别的规划与建设,更不能忽视乡村原有的生态和人文习俗。目前,有些地方追风模仿,将村庄改造成千村一面,有的甚至新建仿古建筑代替原有古建,盲目开发让乡村失去了个性和吸引力,这种乡村旅游开发的败笔,值得警惕。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还就乡村交通建设、数字化、网络化、土地政策等问题进行了阐述。这些内容看上去似乎与乡村旅游没有直接联系,但对于乡村旅游项目、乡村民宿的落地与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2月23日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进一步指出,要加强乡村文化旅游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乡村文艺社团、创作团队、文化志愿者、非遗传承人和乡村旅游示范者。”这些政策,无疑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相信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中,乡村旅游定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学习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篇10

  让“丰收”成为“三农”主基调

  2020年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该文件又被称之为“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央一号文件”特指新的一年,中共中央下发的第一份文件,因其特殊的意义,使得每年“一号文件”最终“花落谁家”都备受社会各界瞩目。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又将目光聚焦到“三农”问题上,这已是中共中央连续17年将“中央一号文件”的“殊荣”给予“三农”领域。

  在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他强调,在全社会形成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集中体现了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对“三农”工作的高度关切。

  农业要“丰收”,重在保供、稳价、增后劲,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业稳则发展稳,农业强则根基强。我国有14亿人口,粮食安全事关国之大事,必须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毋庸讳言,我国的农业产业发展结构还不均衡,部分农产品仍依赖进口,进城农民工日益增多,土地抛荒问题日益严峻,尤其是伴随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有待提高,农业用地被工业用地、城市用地所挤占,城乡土地矛盾日益凸显。农业作为“奠基之业”,保障农业长期稳定就要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问题的主要根源就是农业供给侧与需求侧存在的矛盾,供给过度则导致农产品价格下行,供给不足则导致农业市场根基不稳。鉴此,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破除农业在发展中模仿型、排浪式的发展方式,着力扭转一段时期内部分农产品扎堆上市引发的农产品过剩问题,引导规模化、分散化、差异化种植。坚持18亿亩耕地红线不变,着力转结构、调方式,增加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标准,提高农产品利润率,提升农业发展效率,让农业成为“利润丰厚”的产业,成为经济乘风破浪的“压舱石”。

  农民要“丰收”,旨在保民、安康、共致富,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帮助广大农民实现共同富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环。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我国有数量庞大的农民群体,让农民群体实现共同富裕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每位党员干部的应尽义务。基层干部扎根基层、奉献基层,是农民群体的“贴心人”,是农民致富的“土专家”,是农民信赖的“知识人”,要进一步发挥基层干部立足乡土的优势,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关心群众生活冷暖,维护群众正当权益。在疫情防控中,广大基层干部深入一线,为群众查测体温、送粮送物,给基层群众带去了党和国家的温暖,带去了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和支持。未来,随着新型农业规模化的不断壮大,“农民”这个职业将不再“农”,真正成为有“科技”含量的职业,成为有“知识”产权的职业,成为“高大尚”的职业,成为人人向往、受人尊敬的职业。

  农村要“丰收”,要在山美、水美、助振兴,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说起农村,很多人的想法不尽相同,脑海中浮现的或是乡愁、或是儿时的记忆、或是蒲扇下的午后时光,亦或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思绪飞扬,但农村作为“落后”的代名词或许是很多人长久以来的记忆。作为基层干部,我想为乡村代言,今天的农村真的不一样:“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闲时看禾之葱葱,忙时仰天之滔滔。听,不远处盛世闻樱景区姹紫嫣红,引无数游人尽“咔咔”;看,不远处水上乐园消暑热,呼朋引伴游水嬉戏尽欢愉;走,不远处乡村振兴画卷齐普展,莫负时光和冬雪。一幅山美水美的“山水画作”正渐渐绘就,乡村振兴的“乐曲”已然奏响……

 

 

学习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篇1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近日印发,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12年聚焦“三农”问题,显示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持续而高度的重视。

  今年的一号文件,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为主题,延续2014年改革元年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思路并进一步加强,指明了新常态下农村改革的重点和方向,对全面深化改革大局中的农村板块进行了全面部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迈出坚实一步。

  全面深化改革一年来,我国农村工作展现出向好的新局面。2014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农民增收有望实现“十一连快”,农村改革步伐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延续良好势头,为中国经济的稳中求进和升级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常态下的中国农村经济出现新机遇,也面临着新挑战。当前,随着国内外环境条件变化和长期粗放式经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我国农业生产成本逐年上升,比较效益呈下降趋势,农产品内外价差倒挂,水、土等资源约束趋紧,农业生态不容乐观。要适应新常态,亟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过去粗放式经营转向集约、高效、环保的生产方式。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问题倒逼改革,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要切实补好农业现代化这块“短板”,推动其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良性协同发展。要激发和鼓励农民在产业融合以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方面的首创精神,允许“探索、探索、再探索”。要注重“物的新农村”,更要注重“人的新农村”,着力培育社会有保障、文化有传承、生态有保护的新时代乡土文明。

  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是否真正实现小康社会,不能仅仅看经济发展指标,更要看老乡的感受。正如所言,“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因地制宜做好厕所下水道管网建设和农村污水处理。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多地要从农民感受入手,从农村细节着眼。

  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要是到2020年还有几个连片贫困区依然如旧,就谈不上全面小康。目前,距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只有六年的时间,我们必须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苦干实干、只争朝夕,做到思想不放松、政策不减弱、改革不停步,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

学习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篇12

  乡间的绿水青山游人如织,地道的农副特产火热销售,别致的网红民宿一家家脱颖而出……近些年,相信很多人和笔者一样,感受到了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乡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如何持续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则是各地政府和相关旅游企业面临的新课题。2月21日,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其中有几条更是与乡村旅游密切相关。

  文件指出,“开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完善配套设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这无疑为乡村旅游进一步优化提高指明了方向。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将邻近区域的乡村进行串联,有助于单体吸引能力不高的乡村进入旅游消费市场。与此同时,开发精品线路有助于形成特定主题的旅游产品,比如赏花海、观日出、芋头宴……进而发展成稳定的乡村旅游名牌。有了响亮的品牌,才能维持乡村旅游的生命力。

  笔者还注意到,文件提出“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这一点非常重要,乡村旅游之所以能火热发展,一个原因是其满足了人们尤其是城市人寻找乡愁、贴近自然的心理需求。不过,乡村旅游开发,并不意味着每个乡村变成景点,也不能将每个乡村做无差别的规划与建设,更不能忽视乡村原有的生态和人文习俗。目前,有些地方追风模仿,将村庄改造成千村一面,有的甚至新建仿古建筑代替原有古建,盲目开发让乡村失去了个性和吸引力,这种乡村旅游开发的败笔,值得警惕。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还就乡村交通建设、数字化、网络化、土地政策等问题进行了阐述。这些内容看上去似乎与乡村旅游没有直接联系,但对于乡村旅游项目、乡村民宿的落地与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2月23日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进一步指出,要加强乡村文化旅游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乡村文艺社团、创作团队、文化志愿者、非遗传承人和乡村旅游示范者。”这些政策,无疑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相信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中,乡村旅游定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学习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篇13

  2020年的毕业季,正值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你们是时代的骄子,你们是历史的选择。贫困村的广阔天地里,年轻人大有可为。如果你也是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农家学子,如果你也是立志为民解决贫困问题的有志青年,那么,到一线来吧,到村里来吧。毕业生,我在贫困村等你。

  基层干部的知识结构老化,村里需要你们。农村基层干部,特别是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包括综合治理专干和综合服务专干,以及各农业社社长,大多是本村本土成长起来的在村里有一定威望的同志。他们的优势在于熟悉村情,了解群众,与许多群众都有着或近或远的亲戚关系,做的是群众工作,走的是群众路线。他们也客观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年龄偏大精力不足,二是在家参加农业生产以致不能全脱产投入村里工作,三是知识水平不高、计算机操作不熟所以在做档案资料方面有一定困难。以上正是大学毕业生可以与之互补的方面。

  农村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线,群众需要你们。2020年正值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剩下的极少数未脱贫户、返贫户以及脱贫监测户、边缘户等,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他们的致贫因素较为复杂,诸如思想不够开放,不愿意流转土地,或者文化水平不高,家中有读书子女,难以外出务工等。农村还有大量细致琐碎繁杂的工作要做,人饮工程和道路交通设施的兴建与管理,粮田土地整治项目的推进实施,以及危房改造、异地扶贫搬迁等等。农村正是毕业生施展手脚的广阔天地。

  了解社会民生关键在农村,你们需要阅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使他了解农村、熟悉农民。《道德经》有云,治大国若烹小鲜。中华文明的核心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文化,每年中央的一号文件都关于三农问题。了解中国的社会民生,农村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广大毕业生完全可以从农村工作做起,积累了相当的人生阅历和工作经验后,稳步往上级机关遴选。就像村里的竹子,前三年只长根,从第四年开始,主干每天能长30厘米。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中央一号文件 学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