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小达文秘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发言稿 述职报告 事迹材料 自查报告 策划方案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科学发展观学习体会9篇

时间:2022-05-05 12:45:02 浏览量:

科学发展观学习体会9篇

科学发展观学习体会篇1

  近年来,我们在干部作风建设上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坚持抓行风、带政风、促作风,工作作风建设得到了不断改进,为全市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维护我们窗口单位形象上,我局的广大干部职工,重事业、讲奉献,牢固的树立了我们信访干部的良好形象。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事实说明,我们信访队伍的主流是好的。但是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与市委、市政府要求相比,我们的干部队伍中少数人在作风上还存在工作节奏慢、办事效率低、创新意识弱、自律意识不强等问题。我们要针对这些问题,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大力推进干部作风建设,努力实现四个转变:

  一是完成任务实现“快”。强化各股室之间的沟通协作,减少工作环节,对于各级交办的、局领导交代的各项工作任务,实现由以前的拖拉塞责到提前完成任务的转变。

  二是工作敬业做到“勤”。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大力推进我局勤政之风,让想干事的人,干成事。要将干部工作的精神状态、敬业精神与干部考评、轮岗相结合起来,将重学习、讲实干、能协作纳入对干部的年度考评,进一步完善我局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实现工作状态由“惰”到“勤”的转变。

  三是锐意改革敢于“创”。当前,信访形势日益严峻,只有不断创新信访工作机制、思路才能应对新矛盾、解决新问题。因此,局各股室要结合本职工作,加强工作的谋划和研究,开拓视野,高站位思考,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举措、创新工作机制,实现由“守”到“创”的转变。

  四是廉洁自律坚持“严”。通过加强干部作风建设,要进一步增强全局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将反腐倡廉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严格干部行为管理,严格纪律约束,严格违纪惩戒。要时刻牢记搞一次特殊,就降低一分威信;破一次规矩,就留下一个污点;谋一次私利,就失去一片人心。通过干部作风建设,实现干部纪律约束由“松”到“严”的转变。

  同志们,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让我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讲大局、讲团结、讲稳定,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政治本色,扎扎实实地做好新时期的信访工作,为建设和谐常宁而努力奋斗!

 

 

科学发展观学习体会篇2

  科学发展观是对以胡锦涛总书记的党中央一系列重要思想和理论观点的高度概括;科学发展观是十七大精神的灵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科学发展观吸收和借鉴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科学系统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发展观所蕴涵的基本思想和发展规律,体现了构建和谐疾控中心的目标要求,进而促进了新形势下疾控工作不断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

  要深刻学习理解和全面、完整、准确的把握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这就是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工作。因此,必须加强对科学发展观全面深入的学习,尤其是干部的学习,以利建立科学工作理念,形成广泛工作共识,确定正确工作方法。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须特别倡导学以致用的学风,真正落实于实践、贯彻于实践、指导于实践。

  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公安民警,学习科学发展观,更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要认真贯彻执行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必须坚定不移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这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全体党员的庄严使命。

  我们要把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与当前公安部提出的“和谐警民关系、信息主导警务、规范执法行为”三大警务以及市局提出的“一三三二”发展战略“六做”工作目标紧密结合,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知识技能,在分局的领导下,结合工作实际,带领全所民警共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以饱满的热情,顽强的斗志,认真履行公安职责,切实为民办实事,努力实现辖区社会的政治和治安稳定,为**区跨越式发展作贡献。

  一要提高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自身素质。我们不仅要深入学习业务知识,用专业知识武装头脑,而且还要贯彻落实到平常的工作中。在学习中,要有目的,有方向,要进行系统思考、系统安排。我们不管学什么,都要与推动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善加利用,解决学习不够重视,功底不够扎实,工作成绩不明显的问题。一定要有一种学习的危机感、紧迫感,把学习知识、提高素质作为生存和发展的紧迫任务,把学习当作一种工作和追求,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提高知识层次,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

  二要提高工作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新形势下我们尤其要具有综合分析研判的能力,能够在复杂的人物和事件中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并根据事物的发展趋势,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超前采取防范措施,把工作做在前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三要提高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工作的实在性。随着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入,社会各类矛盾将会越来越多,各类稳定和治安问题将会越来越多,工作任务也将会越来越繁重。我们只有认清形势开拓创新,把心思用在工作和事业上。发扬艰苦奋斗、埋头苦干、自觉奉献的优良作风,坚持说实话、办实事、鼓实劲、求实效,才能不断开创派出所工作的新局面,才能将各项公安工作做硬做实做出成效。

  四要提高廉洁自律能力。我们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着个人,而且代表着党和公安机关公安民警的形象。我们只有不断加强自身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改造,不断增强防腐抗变的能力,做到警钟长鸣,以身作则,洁身自好,堂堂正正做人,走好人生之路,树立良好的形象,才能更好地献身公安事业。

科学发展观学习体会篇3

  我区地处xx市东大门,辖区范围广、编兵任务重,是各级首长和军事机关始终关注的一个地区。为此,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下功夫。

  一、着眼时代发展要求,强化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责任

  (一)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是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世界仍然很不安宁,我国的安全发展环境并不乐观。在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加强后备力量建设,对增强国家整体防卫能力,提高战略威慑力,构建安全和谐的发展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是适应新军事变革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紧紧把握形势发展变化的脉搏,正确把握“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战略方针,进一步丰富发展人民战争思想,健全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全面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最大限度地把蕴藏于民间战争潜力的挖掘出来,把作战能力储备起来,提高应对多元化威胁的能力,有效维护难得的战略发展机遇期。

  (三)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是富国与强军统一的现实要求。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既是建设强大国防、确保国家安全稳定的需要,也是促进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军地各级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加速推进国防后备力量质量建设。

  二、紧贴形势任务变化,创新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思路

  一是坚持理论先导。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必须以“打得赢、不变质”为目标,以现实军事斗争准备为牵引,结合可能担负的任务,对后备力量建设中遇到的平(战)时指挥体制、组训装协调发展、战时力量使用和后勤保障等重点和难点问题,集中力量进行研究,寻求有效对策,努力形成在国防后备力量领域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新思想新举措,不断开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新局面。

  二是坚持统筹规划。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搞好统筹规划,从顶层搞好设计。要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当前与长远、重点与一般、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切实把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纳入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局,通盘考虑,扎实推进。

  三是坚持科技主导。要充分利用社会信息资源,借助地方科研部门集中、技术力量雄厚、信息设施先进的优势,搞好国防后备力量指挥自动化建设,着力提高兵员的科技含量,尽快实现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的转变,切实把国防后备力量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到依靠科技进步上来。

  四是坚持同步推进。必须以作战任务为牵引,坚定不移地走与现役部队同步建设、协调发展、优势互补的路子。要坚决摒弃“后备后抓”、“后备后建”、“补充角色”的思想误区,牢固确立“首战必用”、“首批运用”和“全程使用”的观念,把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标准定位在能直接参战支前上。

  五是坚持“双应”一体。提高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任务的能力,必须按照“合成、精干、高效”的要求,把国防动员体制与应急防灾体制统一起来,建立具备应急应战双重功能的国防后备力量指挥体制;着眼提高快速动员能力,加强对应急应战任务预测和分析,制定完善配套的方案和保障计划,落实人员、装备,把应急训练与应战训练捆在一起抓,谋求“双应”能力功能同步增强。

  三、围绕提高质量效益,突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重点

  一是编实建强各类队伍。在组织布局上,加大重点方向、重点地区、重要目标和主要交通要道沿线的民兵分队组建力度。在兵员结构上,要把科技含量突出起来,要针对辖区内院校多、高新产业多的特点,多组建一些民兵网络、雷达、电子对抗等技术含量高的民兵分队,储备一定数量的信息技术、电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方面的专家人才,把科技含量突出出来。

  二是强化实战能力训练。突出信息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突出反恐维稳、抢险救灾及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训练。改进训练方法手段,本着“就地就近、专业对口”和“方案对接、编组对接”的原则,大力开展挂钩训练和联编联训联演,不断提高后备力量训练层次和质量。

  三是搞好装备调整配备。武器装备要按照“一体化”联合作战和成建制配备、成系统配套的要求,将民兵预备役部队武器装备纳入武装力量装备建设的体系之中,坚持“先参战先装备、重点使用重点装备”的原则,优先配备主要方向、重要目标和交通干线的民兵预备役部队,不断提高武器装备的配套率和使用效益。

科学发展观学习体会篇4

  自学前教育中心开展学习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以来,我积极参加了各集体学习活动,自己也认真系统地学习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论述,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有了比较深刻领会。 通过学习,我深刻地感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我们把握大局、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坚持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我们的重大国策,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心灵受到了震撼,幼教工作者肩上担负着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责任,以下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十七大一致同意将科学发展观纳入党章,体现了全党的意志,更体现了民心、民意。

  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

  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自己的本质和核心,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幼儿园是幼儿启蒙学习的场所,是培养祖国栋梁的摇篮,构建和谐幼儿园,促进每个幼儿健康和谐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在“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指引下,我园尝试使用先进的管理机制,变管理为服务,园领导注重自身角色的调整,努力从各种日常事务中摆脱出来,亲自实践观察,去发现老师的需求,成为老师的合作者、帮助者、服务者,给教师以有力的支持。运用情感艺术,渗透人文关怀,做到以情动人,以爱换心,让教师从内心深处真切地感受到园领导的关心,从而唤起每位教师的内驱力。同时,把妥善处理领导与教师间的关系当作“人心工程”来经营:注意用光明的前景激发人心,用良好的待遇留住人心,用人文关怀温暖人心,用诚相待交换人心,用教管结合感化人心。积极创设团结关爱、分享合作的工作环境与氛围,给予教师自主的空间和表现的舞台,激发她们的专业热情和工作乐趣,从而更好的促进幼儿园工作质量的提高。

  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构建和谐幼儿园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可以归纳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延伸到幼儿园,主要是指幼儿园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态势。幼儿园是由幼儿、教师、家长组成的,按照一定规范相互联系的一种特殊社会组织。幼儿园和谐主要是指幼儿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

  构建和谐幼儿园要努力实现教学与教研的和谐统一。教学研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推动着教学研究的开展。随着教育信息的不断进步,教师的观念已开始更新,作为新型教师,不能总是强调“红烛精神”——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应该将“红烛精神”升华为“火箭精神”——通过不断添加燃料,不但自己能遨游太空,还能将“目标”送入预定的“轨道”。这就要求我们在用爱心浇灌幼苗的同时,加强自身的学习,和幼儿一起,共同成长。

  构建和谐幼儿园要努力优化园领导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幼儿园里领导和教师之间是领导和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同时又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幼儿面前都是教育者,都需要以自己的高尚形象来做孩子的楷模。园领导要以身作则,起到表率作用,确立平等、尊重、团结的意识,要尊重教师业务上的专长,做到人尽其才,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业务才干,鼓励年青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好政治学习,引导她们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执行好师德规范,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注意经常性地了解教师的想法,听取广大教师的意见,改进工作方法,尽可能解决工作、生活上的实际困难。有了和谐的工作氛围,大家才能更加充分的享受工作的快乐。

  构建和谐幼儿园要努力优化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在幼儿园关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是教育、启发、引导幼儿的重要渠道。在教师与幼儿之间应建立起以尊重、平等、和谐为基本特征的新型师幼关系。教师扮演着朋友、妈妈、老师等多种角色,在生活中给予幼儿无微不至的呵护与关爱。教师要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师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据,优化自己的情感,以健康的情感去感染、教育、启发、引导幼儿,创建安全稳定、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全身心的爱每一个孩子,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的思想。在细心照顾好幼儿生活同时,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使孩子思想道德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都能和谐共进,使幼儿在活动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形成和谐的伙伴关系。

  时代的日新月异就是我们面临的第一挑战,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专业知识、业务能力都必须紧随时代的车轮,不断地更新、拓展、充实、提高。要勇敢地摒弃旧事物,积极地接受新事物。要敏锐地了解新思想,认真地研究新理论,迫切地学习新技术,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但是,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我们只有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社会、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民族意识、社会意识、责任意识,这样个人才不会迷失方向。

  学习科学发展观,给了我新的动力,使我更加明确了社会要进步,幼儿园要发展,都离不开科学的发展观。这就要求我们要紧密结合新时期下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加强自身建设,转变观念,拓宽思路,不断创新,在社区学前教育中心领导下,在幼儿园各部门和老师的支持和配合下,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认认真真完成工作任务,坚守岗位,脚踏实地,尽职尽责,不图名利,一切为了幼儿。时时刻刻牢记肩上的重责大任。

科学发展观学习体会篇5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思想,二者是内在统一的。我们应辩证理解二者的统一关系,无论是作为一种社会状态,还是一种价值目标,和谐社会建设都要靠落实科学发展观来实现。

  一、科学发展观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传统的发展观用经济的发展来代替社会的发展,以经济总量的增长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在这种发展观念的支配下,为了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不惜高投入,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对立之中。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而社会要和谐,首先就要发展。这是因为:第一,只有经济的发展,才能为社会的和谐与安定有序提供物质前提。第二,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不和谐现象归根到底只能通过科学发展来解决。现在有一种错误的认识,似乎公平和效率是对立的,要讲效率就要牺牲公平,而讲公平就要否定效率。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效率不仅包括经济效率还包括生态效率和社会效率,相应的公平也是经济公平、生态公平和社会公平的统一。和谐社会的建设不是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而是只有科学发展才能保证社会和谐。

  二、科学发展观揭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要求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而这也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揭示了和谐社会内在的价值取向。

  第一,它揭示了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目的。和谐意味的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就必须反对“物本”的倾向。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确立“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一信念,从而把异己的客观力量变为人自主活动的条件,和谐的实现才有可能。

  第二,它揭示了和谐社会建设的依靠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所以,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切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和当家作主的地位。而要确立人民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反对“民本”的错误观念。“民本”思想是英雄史观的体现。在“民本”观念中,人民只是客体而不是主体,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持其统治而加以利用的工具,只能导致“官”和“民”的二元分化。

  第三,它揭示了和谐社会建设的最终归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日益分化,形成了各种利益博弈的局面。利益的分配要讲规则,而规则的确定不能单从经济效益着眼,还要考虑生态的成本和社会的成本,不能使少数人享有发展的成果,而使大多数人背负发展的成本。资源和环境都是全社会的,为社会全体成员所共有。并且人民群众是生产劳动的主体,所以,发展的成果应由广大人民群众共享。这就需要关注民生,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正体现社会公平,使社会安定和谐。

科学发展观学习体会篇6

  按照市委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要求和部署,我镇学习实践活动自20xx年9月下旬正式展开,至目前已基本告一段落。活动中,镇党委高度重视,突出主题,结合实际,精心谋划,认真实施,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找准了问题,看到了差距;理清了思路,明确了目标;振奋了精神,激发了干劲;有力地促进了镇经济社会的科学、跨越、和谐发展。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一、活动基本情况

  1、领导重视,组织有力。镇党委把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作为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给予了高度重视。领导班子成员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带头学习、带头讲课、带头调研、带头整改,积极参与活动的每个具体环节,对全镇产生了很好的模范带头示范作用。镇成立了由徐进书记任组长的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详细的活动实施方案,保证了活动每阶段、每个环节都能做到三落实。

  一是组织落实。各村(居)、各单位都建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明确了职责,较好地发挥了党支部、领导小组、工作班子三个层次的作用。

  二是工作落实。坚持严格按照各阶段工作程序稳步推进,不走过场。镇学践活动领导小组坚持定期派出督导组和指导员,深入村(居)、单位“七查七看”:查领导,看主要负责人是否亲自抓;查文件,看工作方案是否切合实际;查氛围,看是否有宣传专栏、学习园地;查覆盖面,看流动外出党员是否参加了活动,查安排,看各项工作是否开单销号;查活动环节,看各项程序是否到位;查活动实效,看群众是否满意。对“七查七看”发现不符合要求的村(居)、单位,镇领导小组坚持限期补课,保证了活动质量。

  三是效果落实。活动中,镇党委查找出32个突出问题,征求意见60liuxue86.com条,经归纳梳理,明确了6个方面10项整治重点,目前已有6项完成整改,另有4项正在整改落实中。

  2、宣传造势,氛围浓厚。坚持把宣传发动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一是加强对参学单位、参学对象的宣传,教育引导参学单位、参学对象端正态度,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搞好学习调研、分析检查和整改落实的自觉性。活动期间,镇党委召开各种规模的动员会、推进会、座谈会、民主生活会9次,印发文件10多份,保证了各单位都能投入足够精力,提高活动效果。

  二是加强社会宣传。坚持开门搞活动,扩大群众参与。一方面,扎实开展镇村干部走进群众、村民测评“村官”和组织群众评议等活动,在活动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都积极吸收群众参与,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另一方面,充分运用标语、板报、墙报、宣传栏等形式,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宣传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引导各界群众积极投入,广泛参与。做到了“五必访”,访遍了特困家庭、老党员、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种养大户、老上访户,帮助解决了实际困难。

  活动中,群众主动给我们提了不少好的意见和建议,常周居委会、河头居委会群众关于农贸市场建设的建议还被政府写进了工作报告,列为201x年的必办工程。

  三是加强对外宣传。积极向上报送信息,宣传镇学践活动中涌现的好经验、好做法、先进典型和工作成效,在《今日Xx》、《Xx日报》、《新华日报》和Xx、Xx、省三级电视台刊登、播报相关新闻10多条,关于Xx村学践活动博客的信息还被中央学践活动网站发表。

  3、重在实践、加强学习。突出实践特色,坚持把学习提高与促进实践结合起来,并贯穿活动始终。学习方面主要抓了四点:

  一是理论武装,通过集中学习,个人自学、观看警示教育片和讨论交流等形式,组织全镇党员干部系统学习规定必读节目、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市党代会和镇党代会报告,引导大家把思想统一到了镇党委、镇政府各项决策部署上来。

  二是典型示范。组织开展学习陈燕萍先进事迹活动,引导大家从思想上、工作上和作风上认真对照。查找差距,进一步弘扬正气,凝聚人心,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工作活力。

  三是回顾光辉历程,引导大家重温建国60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光辉历程,帮助大家进一步总结发展经验,进一步解放思想,更好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四是调研走访。以镇村干部“走进群众”活动为载体,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走进村组、走进农户进行调研,认真听取广大群众和服务对象的意见,用所学理论剖析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研究制定整改落实方案,保证活动效果。

  在学习调研和分析检查的过程中,全镇广大党员干部每人都记了一本读书笔记,记了一本民情日记,并写了一篇深刻的分析检查材料。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充分借鉴了学习的成果,化“危”为“机”,共克时艰,努力使学习实践活动真正成了破解发展难题、推动科学发展的过程。

  镇党委进一步完善了发展思路,落实了以“一镇三区”建设为载体,彰显特色工业,推进现代农业,打造优势服务业的发展思路。镇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09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52亿元,完成工业国税开票销售4亿元,完成财政收入2470liuxue86.com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11%,38%。

  4、把握关键、保证实效。坚持真学、真查、真改,除扎实推进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各阶段工作,还特别注重抓好征求意见、批评与自我批评、分析检查等三个关键环节。征求意见时,严格按照“群众提、自己找、上级点、互相帮”的要求,通过召开民主生活会、座谈会“静心谈”,召开政情民意互动会“知心议”,发放征求意见表“诚心求”,开展实地走访谈心活动“悉心寻”,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为找准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排查问题和分析问题时,坚持民主生活会、专题生活会人员组织到位,所有人员问题找不准不上会,原因分析不透不上会,整改措施不实不上会,努力方向不明不上会。坚持问题查找到位,与会人员认真剖析了思想政治建设、干部队伍管理、党风廉政建设、服务水平、领导班子执政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认真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剖析了思想根源,促进了思想灵魂。

  各单位在撰写分析检查报告过程中,查找问题都突出了发展思路、工作措施、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都突出了从思想观念深处、体制机制、工作方法等方面剖析;整改措施都突出了是否立足长远又切实可行、责任单位和整改时限是否具体。

  由于撰写认真,各单位都形成了质量较高的分析检查报告,群众评议时,满意率达95.6%。在研究制定整改落实方案时,镇党委多次召开会议,根据每个问题的轻重缓急和工作难易程度,明确了镇党政“一把手”亲自抓的事项,分管负责人直接抓的事项,和科室、站所、村(居)具体抓的事项,确定了整改责任人和整改时限,同时建立健全了整改落实督促检查制度、销号整改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从而提高了方案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1、思想认识有了新提高,坚定了推动科学发展的信心和勇气。广大党员干部能深入学习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知识,认真撰写读书学习笔记,积极参加培训教育活动,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精神实质和本质要求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全镇上下追求科学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应对金融危机的信心更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能力更强。

  具体做到了“五破五增强”,即进一步破除了计划经济观念,增强了市场经济意识;破除了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观念,增强了敢打必胜、追求卓越的意识;破除了因循守旧观念,增强改革创新意识,破除了封闭陕隘观念,增强了开放合作意识;破除了增长即发展的观念,增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广大党员干部党性修养进一步增强,工作作风进一步好转。真正做到了“五个一”,即情况在一线掌握,办法在一线研究,任务在一线落实,矛盾在一线化解,问题在一线解决,切实把各项工作落到了实处。

  2、解决问题有了新进展,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高。着力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改善民生,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程,使群众真正看到变化,得到实惠,感到满意。注重解决具体问题,突出彰显实践特色,集中时间,集中精力,解决了一批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针对农村环境年年整治年年依旧的问题,镇党委落实专门资金和专门人员,建立健全了“四位一体”的长效管理机制;针对新企业新项目审批难的问题,镇政府投入500万元,兴建了一座污水处理厂;针对镇区主干道面貌落后的问题,镇政府投入325万元,在城黄线和新广线按装了路灯;针对集镇占道经营的小摊小贩屡禁不止、影响集镇交通的问题,镇政府多方筹资,对两个农贸市场进行了改扩建。

  各村(居)也建立了销号整改制度和整改工作台帐,围绕工业规模较小、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集体经济薄弱、管理水平不高、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公共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进行了整改。中小学校和医院党组织重点围绕办人民满的学校和医院、加强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加强行风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整改。

  全镇实践活动,特别是整改落实阶段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常周卫生院是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单位,也是全省首家推行镇村医疗一体化改革的试点单位,这次活动,该院投入150万元,引进了一批先进医疗设备,增加了救护车免费接送病人、成本价为住院病人打理伙食、跟踪防视康复病人等便民惠民服务项目。Xx村党总支根据群众要求,制定了惠民实施方案,平整土地200多亩,安装了200多盏路灯,在全村安置了60多个垃圾箱。

  3、科学发展有了新机制,镇村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从科学发展的需要出发,结合全镇实际,进一步建立健全了6个方面的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完善了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在领导班子建设上,着重建立健全了党委议事决策机制,在干部队伍建设上,着重建立健全了目标管理考核机制、镇村党组织承诺机制、镇村事务流程化管理机制和重大事项报告机制。在群众得实惠上,建立健全了为民办事全程代理机制,全镇20个村(居)全部建立了为民办事全程代理服务联系点。

  二是建立完善了政务公开的长效机制。研究制定了《政务公开制度》、《政府信息公开管理办法》,明确了政务和信息公开的范围、内容、方式和程序,进一步强化了民主监督,增加了公开透明度。

  三是建立完善了廉政建设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修订了《机关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了以镇村“廉情公示”、镇村财务管理、村级集体资产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村务监督管理机制。

  四是建立健全了矛盾纠纷调处“大信访、大排查、大调处”机制,集中解决了一批遗留问题。

  五是建立完善了招商引资长效机制。修订了《Xx镇招商引资奖励办法》、《农业园区招商引资奖励办法》,进一步激发镇、村干部招商引资热情,调动了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六是建立完善了镇领导联系重点骨干企业的长效机制。

  修订了《镇领导联系重点骨干企业制度》,明确了镇领导联系重点骨干企业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工作要求等,进一步加强了镇党委、镇政府与企业的联系、沟通,切实为企业发展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努力为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三、存在的不足和努力方向

  我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理论学习不够深入,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不够全面,思考不够深入。二是在工作思路上,锐意进取意识和与时俱进观念还不够强,缺乏创新意识。对此,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纠正。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以此次学践活动为契机,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我们将进一步总结运用这次学践活动成果,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把握,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破解突出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完善和落实学习实践活动中制定的各项制度措施,不断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果,以“扩大开放、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争创一流liuxue86.com”的工作作风,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强化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促进科学跨越发展,推动镇“三个文明”建设再登新台阶。

科学发展观学习体会篇7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促进和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我们作为大学生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而我们要落实它,最基本最重要的就是全面协调的发展自己。

  大学阶段是人生航程的重要港湾,你是由此将人生之帆驶进充满希望和憧憬的太平海还是被卷入危机四起的旋涡,关键在于我们自己。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科学发展观学习体会篇8

  五月下旬,根据厅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办公室的统一安排,杨维兴副厅长、胡复生副巡视员带领第二专题调研组先后到扬州、常州、镇江等地,就建立和落实国土资源共同保护机制,进一步增强我省国土资源管理服务能力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在调研过程中,我们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察看现场、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广泛了解情况,充分听取意见。经过调研总的感到,当前各级政府对国土资源共同保护的责任意识明显加强,社会各界对国土资源共同保护的需求呼声日趋强烈,广大群众对国土资源共同保护的参与热情普遍提高。但是,随着国土资源保护与服务经济社会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上陷入了两难窘地。因此,建立和落实共同保护责任,实现国土资源永续利用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全社会的共同任务。

  一、各地落实国土资源共同保护责任的主要成绩

  (一)重视程度普遍提高。近年来,各地普遍提高对共同保护国土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各级政府自觉将国土资源保护工作纳入主要工作目标,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谋求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双保双赢”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今年初,调研所到的三市都先后召开了以共同保护国土资源为主题,由各级党政“一把手”参加的全市工作会议,研究部署落实共同保护国土资源责任措施。常州溧阳市、镇江丹徒区在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中专门安排了有关保护国土资源内容。据粗略统计,到今年5月三市已有2000多名基层一把手接受保护国土资源知识培训,“大家管大家用”的思想基本确立。

  (二)制度要求基本落实。各地坚持从落实制度入手,强化共同保护合力。各级政府之间实行了国土资源保护责任目标考核,相关职能部门建立联合工作机制,提高工作效率。金坛、丹阳等市区还成立了国土资源联合执法室,查处涉土案件。高邮市推行发改、规划、建设、工商、电力、金融和市政公用等部门联合审批所有涉土项目制度。基本农田保护、保证国家和省重大工程等工作在各地得到了较好落实。

  (三)保护效果初步显现。通过调研,我们认为,落实共同保护国土资源责任的效果正在逐步显现。一是土地利用水平得到提高,粗放用地现象得到纠正。各地相继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土地利用中,上天入地、腾笼换鸟、切割瘦身等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做法被全面推广运用。二是矿山环境保护得到改善,矿山管理步入良性轨道。三市大力开展矿山环境整治,通过“谁投资,谁经营,谁收益”等市场方式,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参与矿山废弃地复绿复垦,收到很好效果。依法加强矿山开发管理,全面实施生态矿区建设,整顿和规范矿山资源开发秩序,矿山管理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体现。

  二、当前落实国土资源共同保护责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一)地方党政的政绩考核要求同落实国土资源共同保护责任矛盾突出。一方面,地方党政政绩考核体系以GDP为主要考核指标,以至各级地方党委政府以DGP论英雄,用GDP考量干部,干部招商引资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大量工业类、经营类项目等待落地;另一方面,近几年国家高调保护国土资源,紧缩地根,严厉查处非法占地,对各类用地指标严防死守。据三市部分县(市、区)统计,按照前不久下达的今年用地计划,供需比平均达到1/9,最高的达到1/14,矛盾十分突出。对此,各级党政部门既是促进经济发展的责任主体,也是国土资源共同保护的责任主体,面临两难选择。

  (二)各级政府用地热情高涨,土地浪费现象比较严重。调研发现,部分党政领导错误理解科学发展观本质含义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新一轮解放思想要求,在实践中不能以科学的思想指导工作,偏面追求城市大发展,经济大增长,以改善民生、改善投资环境为由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盲目热衷于做大做强,随意突破用地计划指标,浪费土地。今年初政府换届后,一些地方为了使经济社会面貌有一个明显的改变,加快扩张,在地区利益驱动下,急功近利,违法违规圈占土地,造成了新的土地浪费和涉土案件数量再一次上升。

  (三)共同保护责任内容过于原则,形式重于内容。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出台一系列保护国土资源政策规定,各级地方政府结合实际制定了落实国土资源共同保护的相关责任措施,此次调研所到地区全部建立了市、县(市、区)、镇、村四级共同责任保护体系。但同时发现,各级制定的责任措施过于原则,主要表现是责任区分不细,目标要求不实,考核奖惩不严、结合实际不紧。究其原因,固然有工作不够深入的问题,更多是主观回避矛盾的态度问题。雷声大,雨点小,口号响,行动缓是当前部分地区落实国土资源共同保护责任的主要表现。

  (四)对国土资源认识存在偏差,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关系本末倒置。受错误政绩观的影响,在一些地区,快用地快发展,少用地少发展,不用地不发展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原本作为生产要素的土地资源被演化成了资本,靠地生财,用地换钱是当前各级政府发展经济的通行法则,拥有土地等于捧上了“金饭碗”。正是于此,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关系本末倒置,保护资源成了保障发展的附庸,落实共同保护责任纸上谈兵。

  (五)土地违法违规难以得到有效遏制,执法查处法不责众。虽然去年土地执法百日

  行动对土地违法违规行为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但由于执法过程缺乏刚性追究,执法手段缺乏强制措施,加之对土地违法违规普遍认为不同于其他性质的违法违规,即使被查究也是集体闯“红灯”,因公“负伤”,处理的板子高高举起,轻轻放下,落实国土资源共同保护责任成了落实共同保护违法违规占用国土资源责任人。周而复始,土地违法违规愈演愈烈,各地违法用地的强烈冲动得不到根本遏制。

  (六)国土资源现行管理体制对落实共同保护责任带来不利影响。当前我们的管理体系制采取的是省以下部分“垂直”的管理模式。其中,党的组织、机构编制、财经管理以及大部分干部管理权限属于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作为落实国土资源共同保护责任的重要职能部门,在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矛盾面前,在各级党委政府圈占土地的冲动时候,在国家利益和部门需要的抉择中,能不能理直气壮举起保护的大旗,对现行管理体制下的省以下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是不小的考验。

  三、落实国土资源共同保护责任应重视的六个方面

  建立和落实国土资源共同保护责任是全社会一项整体性工作,特别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大量消耗国土资源的形势下,联合各方力量保护国土资源更是一项艰巨任务。在认真总结分析调研结果的基础上,我们认为,现阶段落实国土资源共同保护责任必须重视以下六个方面。

  (一)完整的责任体系。要确立各级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共同保护国土资源完整的责任体系,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分解责任目标,细化阶段任务,规范工作程序,落实领导责任。要区别不同职能部门,结合其工作性质,有的放矢,突出责任重点,保证各项目标任务同责任部门对号入座。要切实推动“一把手”负责制,加强协调,增强合力。落实奖惩制度,激励和调动各级落实共同保护国土资源的积极性,严格责任追究,严肃执法问责,在处理事的基础上突出追究“一把手”责任。改进现行的政绩考核方法和内容,加大国土资源特别是耕地保护所占权重,建立符合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共同保护国土资源的责任体系。

  (二)科学的供地机制。国土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承载着众多功能,就现在社会关注的土地而言,承载着三大功能:人类载体功能、生活保障功能、生态补偿功能。其相对应的三大问题:粮食安全、生态保护、社会和谐,它们集中反应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土地供应时更多地考虑上述土地功能和相对问题,在综合平衡区域性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依靠市场规律配置土地资源。只有这样,利用土地资源才有可能回归理性。因此,落实国土资源共同保护责任,应当从源头上纠正当前国土资源计划供应方式,彻底解决各自从部门需要出发,扰乱土地供应秩序的矛盾,树立保护国土资源全社会一盘棋思想。

  (三)刚性的执法追究。对现行国土资源违法违规查处形式进行刚性加工,在更高层面上寻求增强执法查究强制力,改革当前国土资源违法查处事实上的单打独斗现象,同有关职能部门真联合,严查处。在依法查事的同时,依法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消除国土资源执法查处中的“烂尾”和“白条”现象,查处一件执行一件,切实维护国土资源执法的严肃性。要研究解决罚金制度的合理性,大幅提高违法违规代价,让国土资源违法违规者得不偿失,无机可乘。天地结合,通过卫片检查、日常巡查、重点督查等形式提高土地违法违规的发现率、制止率。强化依法管理国土资源的底线、红线和警戒线意识,切实实行土地违法“一票否决”。

  (四)公平的利益分配。无论是理论的分配原理还是国家的政策导向,失地农民应该是土地收益分配最大得益者,但实际上失地农民成了土地收益分配的最大失益者,这种利益倒挂的分配方式已经引起了失地农民的极大不满,并渐进发展为社会不稳定因素。为此,一要通过改革土地受益的分配方式和分配比例,减少各级政府在征地中的利益分享,真正让失地农民得到实惠和保障。二要改革土地税制,提高土地使用成本,科学公平合理使用土地,解决用地越多获利越多的不合理现象,遏制盲目用地冲动。三要积极盘活存量,努力缩小增量。采取有效办法,科学设计盘活存量的制度措施,按照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确定合理的实际投资强度和产能效益门槛,严格落实退出机制。注重土地利用的比较效益,让盘活存量成本远小于争取增量付出。

  (五)透明的公众参与。近几年,随着保护国土资源与保障经济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一些社会矛盾也直接反映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上。所以,落实国土资源共同保护责任必须依靠社会力量。一是发动群众参与。加强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宣传,重点突出国土资源管理形势和所有权人的权利义务,把国土资源管理保护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直接联系在一起,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民主参与国土资源管理的热情。二是鼓励非政府组织参与。同人民群众自觉参与相比,非政府组织在落实国土资源共同保护责任中有计划性、针对性、目的性强的优点,其缺少制约的组织构成,在解决复杂的国土资源矛盾面前有特别的优势。

  (六)过硬的能力保障。完善管理体制中双重管理,垂而不直的问题。只有在管理体制中明确为谁负责,才能在工作实践上处理好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的关系。进一步理顺机构编制、人事和财经等管理关系,实行完全意义的垂直管理,真正让全系统特别是广大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干部职工在履行保护国土资源责任中轻装上阵。要加强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在日益复杂的矛盾面前,保护国土资源的能力,重视国土所土管员能力培养,重点解决部分国土所人员冗多,能力与履职需要脱节等问题,切实发挥基层国土资源所在落实国土资源共同保护责任中前沿阵地的作用。

科学发展观学习体会篇9

  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其核心就是发展,发展就要变化,变化需要创新。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日趋完备,如何加强城市管理、构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系及工作机制,理顺城市综合行政执法体制,使其高效规范的运行,就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年12月,经区人大会研究决定,成立了由法工委牵头的“综合行政执法”调研组,通过历时两个多月较为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形成书面调研报告如下:

  一、综合行政执法形成的背景与推行现状

  1996年10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16条规定:“国务院或者经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只能由公安机关行使。”自1997年以来至2002年,全国有23个省、自治区的79个城市和3个直辖市经批准开展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2002年8月22日国务院作出《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国发【20xx】17号),该决定指出并明确了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指导思想、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范围、进一步做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要求。2002年10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央编办《关于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的意见》,该意见从充分认识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试点的基本内容、试点的组织实施四个方面提出了意见。2004年市政府相继批准了我市渝中区、南岸区、区、北陪区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实施方案,《区人民政府关于综合行政执法试点改革的实施意见》(府发【20xx】96号),即三定方案,将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更名为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为政府组成部门,专司行政监督处罚职能。至此,管罚分离的行政执法法制格局和综合行政执法的大格局基本形成。

  从全市综合行政执法试点推行的现实状况来看,已有渝中区、南岸区、区、北陪区实行了综合行政执法工作格局,其推行情况亦不尽一致,有的完全没有了管理职能,有的还交叉了部分管理职能,有的是综合行政执法局一块牌子一套班子,有的是并列环保局、市政绿化局等多块牌子一套班子,但不论哪种机构设置形式,都基本形成了管罚分离的法制格局。

  二、综合行政执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之分析

  综合行政执法是提高城市管理法制化水平,构建管理长效机制的一种新型行政执法模式,具备执法主体唯一性、执法体制统一性、执法职能综合性、执法范围灵活性的特点,但该项工作的推行也面临着各种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现行法律资源与综合执法实践需要的矛盾

  第一,我市试点的综合行政执法局是根据“三定”方案(政府规章)明确的授权方式进行执法。政府规章进行授权的方式,适用于行政机构,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根据这样的授权,综合执法队伍只能实施政府规章的规定,无法实施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因为由人大授权方式取得执法主体资格的对象,主要是具有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职能的事业单位。因此,现行综合执法主体的合法性、包括其执法内容和程序均受到挑战。

  第二,综合执法的法律依据过于分散,带有不确定性:目前综合执法依据散见于相关地方性法规、规章中,这些地方性法规、规章规定的执法程序、内容和方式,部分是按照原行政执法体制和主体设定的,所以,一旦相关法规、规章发生变化,综合执法依据也将随之变化,执法体系始终处于不确定的动态之中。

  (二)专业执法与综合执法的矛盾

  一是有些执法行为往往同时涉及综合执法和专业管理部门,完整统一的执法行为被人为割断,制约了综合执法队伍职责的有效履行。二是专业管理部门囿于无明文规定,缺乏专业的有效指导,综合执法队伍面对部分专业性较强的执法领域,颇有无从下手之感。

  三是有效的沟通机制尚未建立,使得有的地方出现管理和处罚盲区,专业部门和综合执法部门两不管。

  (三)综合执法工作机制不当、责权界限不清的问题

  从调研组了解的情况来看,地方性规章对综合行政执法定性不准确,导致这支队伍存在职能职责不清现象,各部门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责权利也很难划清。这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矛盾。

  1、管罚分离的法律要求与执法实践中管理和执法脱节的矛盾

  综合执法是解决管理权和审批权合二为一、权权不分的一项举措,但执法是管理的形式之一,在实际工作中管理和执法又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主要表现在:第一,管罚分离后,各试点区均出现不能及时处理违法行为的现象,管理部门在管理中发现的所有违法行为已无权处罚,综合行政执法局赶赴现场处理的当事人已逃逸,行政执法无法实施,由此造成管理和执法效率低下的后果。第二,执法工作超越不了“事后执法”的属性,前期管理不到位,执法队伍成为“救火队”,后期管理跟不上,执法效果难以保持。第三,有的试点区现在两权分离的深度和广度还极为有限,管理和执法在许多方面处于“剪不断、理还乱”的状态,部门之间相互监督的机制尚未建立,导致管理和执法形不成合力。

  2、综合执法与街镇管理的矛盾

  首先,街镇作为第三层面的基层组织,存在着两面性:一方面,面对量大面广的社区、村社综合管理任务,承担大量区政府下达的经济、社会等各项硬指标,其工作是需要有一支“拉得出、能办事”的队伍;另一方面,大部分街镇尚未真正从长期形成的经济利益关系网中摆脱出来,还无法真正站在管理和服务的角度对执法活动履行管理职责。

  其次,面对权力上收、任务下放的综合执法格局,必然要求综合执法机构与管理部门加强联系与沟通,必然要求综合执法机构熟知各项行政执法的法律法规,否则就不能切实履行综合执法的职能,但实际工作中,由于上述必然要求之要素在客观体制和综合执法机构主观素养方面的双重缺失,使得条、块管理与执法的界限不明、责权不清。

  第三,权责分离现象严重,“三定”方案明确授权执法主体和执法权力属于综合执法机构,而工作责任则延伸到了只有管理职能的街镇和相关部门,出现了街镇执法越位和执法不安的现象和心理,致使执法局综合执法编制和经费投入不到位,不仅使管理部门与执法部门均提出工作异议,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存在政府不依法行政的隐患,如若涉及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政府将处于不利与不法的地位。调研中我们了解到:街镇普遍认为综合执法局指导不力,人力不足,自己冒充执法主体冲锋陷阵,其不合法履职的隐患令人担忧,希望尽早取得合法执法主体资格,扭转条块管理和综合执法不尽协调的工作局面。

  (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不顺的问题

  一是综合行政执法机构没有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对此,每一个试点的综合行政执法局无一例外深感困惑,同时法律赋予行政相对人申请行政复议的复议机关也缺位,不论从法律规范角度还是行政管理角度都有先天不足,部门设立的缺位,法律规定的缺失。

  二是综合行政执法的工作职能名不副实。综合行政执法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城市综合行政执法,是与城市管理相配套的行政执法,即关于市政环卫、环保、园林、绿化等城市管理的行政执法,职能超出或职能不足都是不恰当的。而综合行政执法的职能超出(管罚不分)和职能不足(未能统领城市执法)的现象尤为突出,综合行政执法未真正实现其综合执法的目的。

  三是现行综合行政执法本职任务受到较为严重的冲击。“三定”方案以“7+1”规定了综合执法的职能、职责和工作对象,各试点综合执法区均反映执法局半成左右的时间和精力都在完成+1的任务,此项工作严重冲淡了其原本的7项综合行政执法任务。

  三、对综合行政执法体制与工作机制的几点思考

  综合行政执法局进行管理审批权与监督权处罚权分离,是按照行政管理科学化、法制化的要求,规范行政部门政务行为的重要举措。该工作格局有利于在相关的行政权之间保持一定的制约关系,防止行政权力的过量裁量;有利于行政执法队伍规范执法行为,防止执法权力部门利益化;有利于提高城市管理部门工作效率,防止相互推诿扯皮现象发生。因此,应扩大试点范围,巩固试点工作的成果,深化综合行政执法的改革。

  (一)理顺体制

  严格使权力主体、监督执法主体相分离,从体制上形成一种行政处罚职能相对集中、执法机构相对独立、权力主体相互制约的格局。

  1、成立市综合行政执法管理机构。可以成立业务全面的大部委形式工作机构,通过机构设置整合综合行政执法资源,解决一些专业执法问题,彰显综合行政执法的威严,同时让行政相对人多一条合法的行政复议救济渠道。

  2、努力探索综合行政执法规范高效的工作体制。现在的试点区中,南岸区市政环卫和综合执法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做法,在未实现“大综合”情况下,其权宜之法显得较为合理,既满足了管罚分离的法制要求,又能较灵活地处理管理与执法相脱节的矛盾,能一定程度避免多头管理执法难到位、多头管理不便执法的现象发生。

  3、明确综合执法的功能定位。要对综合行政执法局的功能进行科学定位,综合执法不能越俎代庖。“三定”方案中明确给执法局的“7+1”项职能,对“+1”职能中任务过于繁重应当引起重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做好疏导工作,加强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少用甚至不用行政执法队伍进行“围堵”,适当调整其该项职能,应“本位”而非“越位”。

  (二)转换机制

  要解决管罚分离法制要求与管理和执法脱节的矛盾,要解决综合执法与街镇管理的矛盾,我们首先应当认识到:审批、许可等管理权与处罚执法权的分离,不是行政权力的简单加减,而是对行政权力的规范和制衡;综合执法与街镇管理同是行政行为,是同一行为的不同阶段。其次,就综合执法的整体状况而言,合理分配管理和执法的功效、合理区分条块管理的职能重点,我们可着眼既发挥综合执法的协调性、综合性和全局性特点,又发挥行业管理的技术优势,依托街镇管理的人财优势,建立一个高效协调、运转和谐的衔接机制。一是建立综合执法与行业管理之间科学、有效的沟通运作机制;二是探索街镇管理与综合执法之间既联系又独立的运作机制;三是建立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长效管理机制,疏与堵是城市管理的两种手段,两者不能偏废;四是建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评估机制、监督机制和反馈机制;五是建立执法队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的人才流动机制。

  就我区实际情况,可形成各街道、相关部门和管理处相对工作独立性和自主权,又可由区综合行政执法局调度集中的工作局面,有利于实现“以块为主,条块结合”工作机制,有利于广泛调动各方面城市管理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法制保障

  执法的有效性是基于执法的合法性,加快调整完善授权方式、组织开展前瞻性的立法研究都是不可或缺的内容。要以确立综合执法队伍的法律地位为核心,以取得强有力的综合执法手段为抓手,以清理修订相关的地方性法规、规章为配套,建立一套较为科学可行的综合执法法制保障机制。(1)由市人大制定城管综合执法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进一步确立综合执法队伍的法律地位、执法手段和执法程序等。(2)对现有的涉及市容市貌的有关专业执法依据进行整体清理,并按照责权利的统一要求进行完善,为构建专业管理相对集中、综合管理重心下移的工作机制,整合行政执法资源,实现高效综合行政执法提供有效的法制保障。现行法律法规与综合执法实践需要的矛盾,专业执法与综合执法的矛盾亦便随之消弭。

  (四)技术支撑

  在理顺体制、转换机制和提供法制保障的前提下,城市管理执法手段应当现代化、科技化。对于当今这个信息时代,特别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建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监察信息系统,加快城市管理信息化进程,提高城市管理的透明度、有效快速反应的能力,提升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水平。市全面实行综合行政执法大格局后,具体技术要求如下:一是全市建立能提供相关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信息的监察指挥系统;二是建立各区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监察信息局域网,并具备本区城市管理监察工作全过程电子化管理的功能;三是能实施现场无线监控和视频大数据量的实时传输;四是能充分利用正在建设中的各级政府网络,将各类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监察信息适时地提供给相关网站;五是应具备良好的安全性能和简洁的操作界面。

推荐访问:学习体会 科学发展观 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体会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心得体会 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 科学发展观是什么的科学总结 如何认识科学发展观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心得体会 科学发展观的心得体会 科学发展观的感悟 科学发展观感悟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