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小达文秘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发言稿 述职报告 事迹材料 自查报告 策划方案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正文

滨州市教育十四五规划6篇

时间:2022-08-27 08:00:07 浏览量:

滨州市教育十四五规划6篇滨州市教育十四五规划 中共滨州市委关于制定滨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共滨州市委关于制定滨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滨州市教育十四五规划6篇,供大家参考。

滨州市教育十四五规划6篇

篇一:滨州市教育十四五规划

滨州市委关于制定滨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共滨州市委关于制定滨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共滨州市委关于制定滨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2020年12月24日中国共产党滨州市第九届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通过)“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中国共产党滨州市第九届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全面分析国际国内形势,

 结合滨州实际,就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以下建议。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开创现代化富强滨州新局面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富强滨州由“全面起势”转向“整体成势”的关键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市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在逐梦“民富市强”航程中战风雨、抢机遇、拼干劲,富强滨州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综合实力跃上更大台阶,预计二〇二〇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二千五百亿元。科技创新迸发强劲动力,“五院十校 N 基地”全面布局,人才实现“净流入”。现代产业塑造核心优势,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突破万亿大关,五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基础设施构筑强大支撑,高铁、高速、港航、机场项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积极成效,粮食年产量连续稳定在三百五十万吨以上,八万九千多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改革开放释放全新活力,重点领域改革全面突破,对外开放持续扩大。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取得显著成效。重大风险防范有力有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金融生态持续优化。法治滨州迈向更高水平,入选首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教育医疗、就业保障等同步提高,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富强滨州起势成势,形成了真诚团结的政治生态、绿色协调的经济生态、活力迸发的社会生态、同生共存的自然生

 态,“十三五”规划目标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新征程新任务面临新机遇新挑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具有持续发展的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我市开启现代化富强滨州建设新征程,进入高质量发展重要“窗口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战略机遇叠加凸显,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魏桥国科研究院等“五院十校 N 基地”高能科创平台多点发力,五大千亿级产业基础雄厚、五大新兴产业持续壮大,高铁、高速、港航、机场等立体交通体系逐步完善通达,干部群众思进思上思强、干事创业热情高涨,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在新阶段实现新作为。但也要看到,我市仍处在转型发展的紧要关口,区域竞争环境日趋激烈,产业转型任务仍然艰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面临新挑战,能源、土地、环境等要素制约依然明显,医疗卫生、教育能级、社会治理、应急管理等方面还存在短板弱项。全市上下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省委工作要求上来,进一步强化机遇意识、风险意识,把握新阶段、贯彻新理念、融入新格局,在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3.到 2035 年全面开创现代化富强滨州新局面。经济实力、科创能力、开放活力、市域竞争力大幅跃升,人均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经济体水平,发展质量效益持续保持全省前列;经济发展新动能强劲充沛,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率先建成现代产业体系;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成为黄河流域生态示范城市;对外开放新格局全面形成,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全面塑成,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新优势明显增强;黄河文化、孙子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体系健全,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建成法治滨州、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稳居全省前列;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保持全省前列,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充分共享现代化富强滨州发展成果。二、聚力“民富市强”美好前景,开启现代化富强滨州建设新征程4.“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聚焦“山东走在前列,滨州担当什么;富强滨州建设,百姓得到什么”,深化“六问八策”、践行“七富七强”,全面建设产教融

 合型、实业创新型“双型”城市,全面打响“智者智城”城市品牌,全面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奋力开创现代化富强滨州建设新局面。5.“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要求。——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领导,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群众。——必须践行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解决好发展动力、发展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内外联动、社会公平正义等问题,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必须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积极融入国内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环节,优化国际国内市场布局、商品结构、贸易方式,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市域路径。——必须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把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全面增强发展动能活力。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对各领域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全面协调推动现代化富强滨州建设。6.“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锚定“民富市强”美好前景,经过五年不懈奋斗,富强滨州建设主要领域现代化进程走在全省前列。——综合实力走在前列。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经济规模迈入全省第二方阵,人均指标或发展速度进入全省第一方阵,成为山东走在前列的硬核担当。——发展质效走在前列。现代产业体系塑成优势,主导产业、主要产品质量效益达到同行业先进水平,产教、科教深度融合。——城乡融合走在前列。城市功能布局更加完善,中心城区能级显著提升,城市规模适度扩大。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城乡关系更加协调,成为全省城乡融合示范市。——生态建设走在前列。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取得明显进展,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重点河湖水质明显改善,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社会文明走在前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提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黄河文化、孙子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体系基本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民生保障走在前列。实现更加充分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社保、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群众生活品质明显改善。——效能变革走在前列。重点领域改革实现重大突破,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政务服务、公共服务、便民服务效能大幅提升,打响“办事环节最少、办事时间最短、办事成本最低”的“滨周到”服务品牌。聚焦以上发展目标,重点从以下方面聚力突破、带动全局、塑成优势。——全面开创“科创滨州”新局面。以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魏桥国科研究院等为战略支点,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构建“五院十校N 基地”科创格局,建设全国一流的硬核化、市场化、国际化科创高地。——全面开创“实业滨州”新局面。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围绕“5+5”十强产业,实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行动,做优做强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全面开创“智慧滨州”新局面。实施数字赋能经济社会转型行动,培育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打造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新型智慧城市,让城市更聪明、更智慧。——全面开创“品质滨州”新局面。深入实施质量强市、品牌强市战略,提高城市能级、城市品质、城市核心竞争力。坚持由“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打造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体系。构建“六高五铁十专线十高速”纵横畅通、民

 用机场开放港口立体联通的综合交通网络,加快布局 5G、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设施,全面打造环渤海中心城市。——全面开创“开放滨州”新局面。坚持国际标准、世界眼光,深度融入“一带一路”,优化出口结构,扩大服务贸易,实施全球产业链招商,提升利用外资质量,塑造开放性经济新体系。坚持向海、向洋、向未来,陆海统筹、港产融合、区域联动,培育海洋生物医药、海工装备、“海上牧场”等新兴产业,加快建设“海上滨州”。——全面开创“生态滨州”新局面。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深入开展林水会战“第二个十年行动”,大力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纵深推进水、大气、土壤、陆海污染综合治理,打造黄河下游绿色生态长廊。——全面开创“人文滨州”新局面。传承文化自信,推进黄河文化、孙子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精神的创新性发展。科学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加快文旅融合发展,打造一批文化艺术精品和全国知名文旅品牌,增强富强滨州文化软实力。——全面开创“平安滨州”新局面。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提升国家安全保障能力、生命安全保障能力、经济安全保障能力、社会安全保障能力、法治建设保障能力,筑牢“平安滨州”安全屏障。三、坚持科技创新引领,铸造驱动发展新引擎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入融合,全面提升科创支撑能力。7.搭建高能创新平台。以渤海科创城为核心,强化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魏桥国科研究院“双核”驱动,建设全国一流的硬核化、市场化、国际化科创高地。深化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研究机构联动和资源整合,积极参与国家和山东省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新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创业共同体、省级创业创新综合体。实施高水平大学培育引进计划,推进渤海科技大学、山东航空学院、滨州职业学院等应用型大学建设。完善“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创新体系,以“五院十校 N基地”为支撑,推动产教、科教深度融合,坚持“双元育人”“双师教学”,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争创更多可复制的产教融合滨州模式。8.培育创新企业集群。实施创新百强企业培育工程,围绕高端铝业、高端化工、家纺纺织、食品加工、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产业,加快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体系,培育更多“单项冠军”“瞪羚”“独角兽”企业。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倍增计划,支持科技人员携带科技成果创新创业,鼓励各开发区、各类园区通过市场化手段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围绕考核评价、环境保护、要素供给等出台系列差异化政策,引导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构建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产业创新生态。

 9.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深化“渤海英才·杰出贡献专家”和“渤海英才·N 十佳”培育工程,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和重大技术研发、成果转化能力的高层次创新团队和人才。持续实施“百名高端专家、千名硕博士、万名大学生进滨州”工程。深入实施“渤海工匠”工程,培育选树“滨州工匠”,加快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实施企业家培育工程,健全中长期培训体系,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和社会担当精神的企业家队伍。...

篇二:滨州市教育十四五规划

州市综合交通运输中长期暨“十四五” 发展规划

 一、总体 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人民满意交通。以加快建设国家主干道综合交通物流枢纽为方向,全面落实交通强国战略,深度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和“省会经济圈”发展战略,支撑滨州成为山东半岛城市群向北联系京津冀、东三省互动门户、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北部出海门户,南连沪浙苏、东融青烟威、西进省会圈,为建设“现代化富强滨州”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既要围绕国家“交通强国”战略部署、环渤海区域建设、一群两心三圈,落实省交通运输厅和市委市政府对滨州交通运输发展要求及全市经济社会和

 产业发展需求。又要梳理滨州市交通运输发展中存在的关键不足与短板,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交通强国和调整运输结构,聚焦交通运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推进建设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尽快补齐发展短板,要把近期的问题解决与长远的健康发展有机统一,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2.坚持系统谋划和重点聚焦相结合。交通运输中长期发展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交通运输行业的各个方面,要着眼于综合立体交通网的建设,统一规划布局各种运输方式,使交通基础设施能力适度超前。“十四五”期重点任务,既要做好系统谋划、统筹布局,更要突出关键短板和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实现五年期间内的重点突破,推动滨州市交通发展五年面貌大改变。

 3.坚持以人为本和创新发展相适应。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便民、利民、惠民为宗旨,聚焦民生领域,更加注重公平与普惠。提供多样化的出行选择,提升综合运输的安全应急保障能力和运输效率,满足多层次运输需求;不断创新发展理念,结合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的发展要求,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广泛应用,以智慧化带动交通运输现代化;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研究和推广应用,转换增长动力。

 4.坚持一体化发展和融合发展相衔接。统筹铁路、公路、港航、民航、综合交通枢纽等一体化发展,加强各类要素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和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注重发展战略、空间布局、建设规划的统筹管理与衔接,推进“多规合一”“多规融合”;加强交通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产业规划、城市规划、环保规划、区域规划等的衔接,强化交通与物流、旅游、装备制造等产业的融合。

 5.坚持长远规划和近期落实相统筹。滨州市综合交通运输中长期暨“十四五”发展规划既要谋划好至 2035 年综合立体交通网的建设,实现交通现代化,提高规划的前瞻性、引领性,还要加强对“十四五”期重点任务、重点项目的安排,强化规划落地,为交通强国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围绕建设“国家主干道综合交通物流枢纽”的总体目标,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形成“融入京津冀、贯穿南北中、连通环渤海、衔接关内外”的交通通道,实现“人享其行,物优其流”,全面支撑和引领“现代化富强滨州”建设。

 (1)“三网五通道”的基础设施主骨架基本建成。“三横两纵”综合运输通道布局更加完善。构建“两横一纵”高速铁路网、“一横三纵 N 连”普速铁路网,“四河通航”水路网,“六横三纵两环”高速公路网以及外联内畅的普通公路网,实现县县三

 高速、镇镇高等路,建成“十二大跨黄通道”,形成互联互通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2)“陆海空立体发展”的国家主干道综合交通物流枢纽城市基本建成。陆(滨州站综合客运枢纽)、海(滨州海港)、空(大高运输机场)齐头并进,建成“一主五辅九站”综合客运枢纽和“一核三区五心”的高效物流园区。港口发展实现“四港联动”,多式联运助力“通亚达欧”,打造滨州成为区域物流中心。

 (3)高质高效的运输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基本建成高品质多样化的国内客运、便捷舒适的城市公共交通和公平普惠的城乡客运服务网络。“陆铁海空多式联运”货运体系形成,运输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初步建成“2 个交通圈”,综合交通运输服务更加便捷高效。

 ——“123 市外交通圈”:周边城市 1 小时交通圈,省内 2小时经济圈,京津冀、长三角及临省重要城市 3 小时交通圈。

 ——“112 市域交通圈”:市中心到其他区县 1 小时直达、相邻区县 1 小时直达、所有区县间 2 小时直达。

 (4)可持续的支撑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交通安全应急保障能力显著提升,智慧交通建设取得成效,绿色交通体系和现代化治理体系基本建成。

 2.具体目标(中长期)

 (1)建设高品质的快速网。高速铁路从“一”到“六”、从“一横”到“两横一纵”,里程从 20.8 公里增加到 216 公里,

 “六高”为济青高铁、济滨高铁(德滨高铁)、京沪高铁辅助通道(环渤海高铁)、滨临高铁;高速公路从“七”到“十三”、从“三横一纵”到“六横三纵两环”,里程从 366 公里增加到 677公里;完成大高运输机场的改建。

 (2)打造高效率的干线网。普通铁路达到 525 公里;普通国省道达到 1100 公里,且均达到一级及以上技术水平;“一港四河六港区”滨州港航布局基本形成,“四港联动”发展模式高效运转。

 (3)完善广覆盖的基础网。铁路专用线达到“十七专线”;城市轨道交通建成 1 号线;“四好农村路”建设实现县道二级及以上比例达到 66%,乡道全部达到三级及以上;各区县至乡镇实现二级及以上公路连通,相邻乡镇之间实现二级及以上公路连通;100%以上行政村实现 6 米以上公路通达;优良中等路率达到 95%以上。

 (4)打造更便捷的服务网。综合交通出行信息服务中心城区覆盖率达到 80%,综合运输网络售票服务覆盖率达到 100%,基本实现城际客运、城市公交等客运协同调度平台化。城际(市域区县间)、城区、城乡、镇村公共交通(公交)出行分担率分别达30%、30%、25%、15%;新增和更新公交车辆新能源占比100%;大幅度提高市民公交出行比例。

 滨州市综合立体交通网发展指标 分类

 序号

 指标

 单位

 2020

 2025

 2035

 里程 1 铁路总里程 公里 330.1 587.8 741 2 高速铁路 公里 20.8 170.8 216 3 普通铁路 公里 309.3 417 525 4 公路总里程 公里 17262.2 17850 18650 5 高速公路 公里 366.5 589 677 6 农村公路 公里 15895 16140 16600 7 城市轨道交通里程 公里 0 0 26 8 三级航道里程 公里 0 74 117 比例 9 普通国省道一级占比 % 65.6% 72% 100% 10 县道二级及以上占比 % 41.8% 53% 66% 11 乡道三级及以上占比 % 30.6% 40% 100% 12 行政村 6 米以上公路通达比例 %

 60% 100% 数量 13 运输机场数量 个 0 1 1 14 通用机场数量 个 1 2 4 15 铁路专用线数量 条 6 10 17 16 综合交通枢纽 个 1 5 6 17 港区作业区 个 7 10 13 覆盖 18 高速县区覆盖

  县县双高速 县县三高速 (除沾化区)

 19

  乡镇 30 分钟上高速 20 高铁站服务

  县级行政中心 60 分钟上高铁

 二、中长期发展规划

 (一)构建支撑“现代化富强滨州”发展的交通运输新格局

 1.积极融入国家主轴和省内主骨架的交通新格局。全国综合立体交通网“6 轴 7 廊 8 通道”建设的大格局下,滨州市位于六条主轴之一的京津冀-长三角主轴,在全省“四横五纵沿黄达海”十大通道中,滨州位于鲁北通道、滨临通道、京沪辅助通道以及沿黄达海通道四大通道的交汇处,同时位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及省会经济圈的双重辐射圈层之中。滨州市要与国家和省内运输通道新格局充分衔接,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存量提升增量,连通京津冀与长三角重要城市和省内各地市,切实提升全市对外开放格局;同时要连接主要陆路、海上和航空口岸,连接周边及市内重点经济区、重要工业和能源生产基地,各种交通方式有机衔接和相互协调,加快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2.加快构建“三横两纵”市域运输通道。以滨州市区为核心,按照北接京津冀、南连沪浙苏、东融青烟威、西进省会圈的发展方向,构建形成“三横两纵”市域运输通道,为滨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支撑和引领作用。

 “三横”综合运输通道

 1.横一:北部沿海通道,通道东起威海,向西至德州方向,经过无棣、沾化、滨城,通过规划与环渤海区域、京津冀城市群快速联接,由荣乌高速、滨德高速、滨州港疏港高速、G228、

 G340、G516 贯彻。

 2.横二:济滨、德滨通道,以滨州城区为中心,滨州境内滨城、阳信、惠民通过德滨高铁、济滨高铁等并入全国高铁高速网,向西可达石家庄、太原等城市,由德滨高铁、济滨高铁、德大铁路、高青至商河高速、东吕高速、G220 构成。

 3.横三:济青通道,东起青岛,向西至济南等省域城市,滨州境内经过博兴和邹平,可通过郑济高铁、济广高速等并入全国高铁高速网,向西可达中原城市群、郑州、西安、兰州以及更远方向,由济青高铁、青银高速、济南至高青高速、长深高速、桓台至邹平高速、G308 文石线构成。

  “两纵”综合运输通道

 1.纵一:邹惠阳无通道,经过无棣、阳信、惠民、邹平,主要通过庆云至章丘高速公路和国省干道将滨州市域西部城镇连接,由庆云至章丘高速、G339、G233 构成。

 2.纵二:滨临通道,北起滨州港,向南经过北海经济开发区、无棣、沾化、滨城、博兴至淄博、临沂方向以及连云港等城市,进而与长三角等城市群快速连接由京沪高铁辅助通道、滨临高铁、小沾铁路、泊港铁路、淄东铁路、长深高速、滨莱高速、秦滨高速、沾临高速构成。

 3.构筑“四港联动”发展新格局。按照“陆海统筹、港城融合、区域联动”的原则,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以多式联运为基础,借力黄骅港综合大港优势,统筹滨州港、套尔河港、小清河港联动发展,形成以滨州港为核心港口,套尔河港、小清河港为地区性重点港口的滨州港口集群与黄骅港等外部港口的“四港联动”发展模式。一是要构建“一港两域三区多节点”滨州港口集群,确立港口与腹地通道,形成港口群、产业群协调发展模式;二是形成内外双循环联动体系,推进集群内外双循环联动发展,实现港口集群与黄骅港等外部港口的信息联网、业务联动、政策联动。滨州市要加快整合港口资源、完善互通体系、

 重塑运输结构,逐步实现“四港联动”。通过“四港联动”战略实施,构建四港之间、港口与腹地企业和与外部港口之间的循环联动体系,对打造有滨州特色、竞争优势的港口集群,重塑交通运输体系,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促进滨州“向海向洋向未来”开放发展、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二)打造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综合立体交通网

 1.打通市域对外联系外循环 (1)高速铁路“两横一纵”。加快推进既有快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完善快速网络功能,不断提高运输效能;规划建成“两横一纵”的高铁网,形成能力充分、快捷高效、布局合理的高速铁路网络布局。

 ①“两横”:济滨高铁+德滨高铁、济青高铁。

 ②“一纵”:京沪高铁辅助通道(环渤海高铁)+滨临高铁。

 (2)普通铁路“一横三纵 N 连”。推进普速铁路的新建改建,提高运输效率,形成“一横三纵 N 连”的普通铁路网络布局。

 ①“一横”:德大铁路。

 ②“三纵”:博小铁路+小沾铁路+泊港铁路、黄大铁路、淄东铁路。

 ③“N 连”:十七条铁路专用线。

 (3)高速公路“六横三纵两环”。立足提升品质、完善路网,

 加快推进高速公路建设。规划建设济南至高青、沾化至临淄、庆云至章丘等高速,形成“六横三纵两环”高速网布局。其中“两环”为城区外环和市域外环,均由“六横三纵”构成。

 ①“六横”:滨州港疏港高速、S12 滨德+G18 荣乌高速(邓王枢纽至滨州东营界段)、G2516 东吕高速、G25 长深高速(淄博滨州界-博兴广饶界)+高青至商河高速+济南至高青高速、桓台至邹平、G20 青银高速。

 ②“三纵”:G0111 秦滨高速+沾临高速、G25 长深高速(冀鲁界—滨州淄博界)+S29 滨莱高速、庆云至章丘高速。

 (4)港口“一港四河六港区”。滨州港口集群,打造成为以海港为枢纽,内河港为支撑,铁路港、公路港为基础,信息港为纽带的“一港四河六港区”滨州港口集群,“一港”为滨州海港;“四河”为秦口河、徒骇河、小清河和马颊河;“六港区”为套尔河港区、秦口河港区、大口河港区、马颊河港区、邹平港区(魏桥作业区、孙镇作业区)博兴港区(湖滨作业区)。

 (5)机场“一运输四通用”。推进大高机场升级改造,并将其作为济南遥墙国际机场的“疏解机场”,重点打造大高民用运输机场,实现“出门即出发、乘飞机旅行”的美好愿景。规划建设惠民、北海、无棣、博兴四处通用机场,其中惠民通用机场为A1 级,北海、无棣、博兴通用机场为 A2 级。

 (6)对外衔接。以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为对外衔接的主体,打通相邻地市外循环通道,加快融合发展。滨州市对外交通主

 要由干线铁路、干线公路承担,实现对外快速衔接,支撑滨州市充分融入国家和山东省重大区域发展战略。

 ①与京津冀的联系。滨州市北向主要是通过京沪高铁辅助通道(环渤海高铁)、黄大铁路、长深高速、秦滨高速、庆云至章丘高速、G205 以及滨州港对接京津冀。

 ②与沪浙苏的联系。滨州与沪浙苏的联系主要是通过高速...

篇三:滨州市教育十四五规划

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

 》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 《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 年)

 》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和市委、 市政府建设富裕文明、 和谐幸福的生态滨州的战略部署, 制定本规划纲要。

 前

 言 教育是民族振兴、 社会进步的基石, 是提高国民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 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普遍提高全民教育水平, 切实加强人力资源开发, 是建设富裕文明、 和谐幸福的生态滨州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市大力实施科教兴滨和人才强市战略, 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继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 城乡 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 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 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高等教育实现历史性突破, 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 教育投入不断增加, 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教育资源有效扩大, 教育公平迈出新的步伐; 教育改革不断深化, 素质教育扎实推进, 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稳步提高, 为全市公民整体素质提高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 重要贡献。

 目 前, 我市正处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

 如何抢抓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开发建设历史性机遇, 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步伐, 在新一轮竞争和挑战中赢得主动、 推进跨越, 重中之重是强化科技人才支撑, 优先打造“科教滨州” “人才滨州” , 加快培养一大批合格的现代化建设者, 加快造就一大批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加快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但是, 我市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还不相适应, 与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期盼还不相适应。

 教育理念相对落后, 人才培养模式还不适应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义务教育发展不够均衡, 职业教育基础能力薄弱, 高等教育特色不够鲜明, 知识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较弱; 教育体制机制不够完善, 投入不足, 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完全落实。

 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强市必先强教。

 必须以更大的决心、 更多的财力, 确保教育优先发展, 把科教兴滨战略落到实处。

 要紧紧抓住未来 10 年这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建设创新型国家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开发的需要, 坚持以人为本,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以促进均衡为重点, 以提高质量为核心,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推动全市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 在总体上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第一章

 指导思想、 工作方针和战略目标 (一)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大力实施科教兴滨和人才强市战略, 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建设完善的现代教育体系, 推进教育现代化, 努力建设人力资源强市。

 遵循教育规律, 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教育质量, 优化教育结构, 促进教育公平,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

 工作方针 优先发展。

 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做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 财政资金优先保证教育投入, 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 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健康发展。

 育人为本。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改革创新。

 坚持解放思想, 深化办学体制、 管理体制、 人事制度、 招生考试制度和教育教学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创新教育发展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评价制度、 学校管理机制, 鼓励基层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

 促进公平。

 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健全覆盖城乡 的现代教育体系, 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 薄弱学校倾斜, 重点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加快缩小区域、 城乡 、 校际教育发展差距, 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 教好每一个学生。

 提高质量。

 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 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注重教育的规范发展、 内涵发展、 优质发展、 特色发展。

 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 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 提高教育质量上来。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三)

 战略目标 到 2020 年, 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 全面建成学习型社会, 建设人力资源强市, 教育的主要指标和总体水平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教育普及水平全面提高。

 全面普及 15 年基础教育。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 95%; 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在 99%以上,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 98%;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98%, 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50%, 普及水平进一步提高。

 形成更加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 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 建成覆盖城乡 的继续教育网络, 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 70%, 形成较为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

 人力资源竞争力显著提升。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

  年提高到 15 年;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

 年提高到 12 年, 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2%; 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 32%, 人才竞争比较优势明显增强。

 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城乡 、 区域之间公共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基本实现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

 到 2015 年, 所有中小学校全部达到基本办学条件标准。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困难家庭学生资助体系更加健全。

 入学机会公平得到切实保障, 人才选拔机制进一步完善。

 优质教育资源更加丰富。

 各级各类教育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教育信息化程度显著提高, 教师队伍数量、 结构和素质基本适应各类教育发展需要, 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形成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和制度环境, 学生的思想道德、 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明显增强。

 教育体制机制充满活力。

 人才培养体制、 管理体制、 办学体制、 教育保障机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科学的质量评价标准、 完备的监测体系和有效的保障机制全面建立。

 教育督导制度进一步加强。

 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提高到新水平。

 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服务发展能力全面增强。

 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 与人口总量结构变化相协调, 基本满足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要。

 教育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引领社会风尚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促进全市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

 滨州市教育发展主要指标 主要指标 2010 年 2012 年 2015 年 2020 年 1. 学前教育在园幼儿 9. 75 万 10 万 10. 5 万 11 万 2. 学前三年毛入学率 90% 91% 93% 95% 3. 小学教育在校生 25. 89万 24. 74万 24. 07 万 23. 09万 4. 小学教育巩固率 100% 100% 100% 100% 5. 初中教育在校生 12. 96万 12. 78万 11. 86 万 11. 07万 6. 初中教育巩固率 97% 98% 99% 100% 7.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87. 64%90% 95% 98% 8. 普通高中在校生 6. 17 万 6. 60 万 7. 50 万 7. 50 万 9. 中职教育在校生 5. 26 万 6 万 7 万 7. 5 万 10. 高等教育在学规模(含高职)

 4. 8 万 5. 5 万 6. 5 万 7. 5 万

 11.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30% 40% 50% 12.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10 10. 5 12 13.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

 13.5 14 15 14.

 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 40% 50% 60% 70%

 第二章

 工作任务 (四)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 坚持德育为先。

 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 牢牢把握以人为本、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 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和道德素养教育、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日常行为规范和公民意识教育、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 遵纪守法、 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 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把德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加强德育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 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强化以班主任、 辅导员为骨干的德育队伍建设。

 完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的德育工作机制。

 高度重视青少年校外教育, 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行动, 到 2020 年每个县(区)

 至少建设一处综合性、 多功能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

 2. 全面提高新课程实施水平。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开全开好国家课程和必修地方课程, 加强校本课程建设, 构建内容完备、 结构合理、 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教材体系。

 重视通用技术、 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等实践类课程的开设。

 加强法制教育、 健康教育、 科技教育、 国防教育、 环保教育、 生命教育等各类专题教育活动, 着力提升青少年学生综合素质。

 围绕培养具有创新素质、 创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各层次教育相互联系贯通的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高等教育课程要反映当代最新知识成果, 加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 构建以能力为本、 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

 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建成门类齐全、 内容丰富的学科课程资源和学习资源库。

 3. 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建立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监测、 公告及问责制度,着力解决实际存在的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

 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和质量观, 按照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严格规范办学行为, 加强常规管理, 把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 调整教材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严格控制作业量, 规范考试科目与次数, 取消不必要的统考统练。

 加强对各种社会培训和补习机构、 教辅市场的监管, 减轻学生课外学习负担。

 引导学生科

 学安排节假日、 双休日的学习与生活, 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

 义务教育阶段严禁设置重点学校(班)

 , 着力解决好群众关心的择校问题。

 引导家长及社会各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4. 创新培养模式。

 树立全面发展和人人成才的观念, 坚持学思结合、 知行统一、 因材施教, 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 根据学生成长的阶段特点, 建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 相互衔接的培养模式。

 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 推进分层教学、 走班制、 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倡导启发式、 探究式、 讨论式、 参与式教学,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积极思考、 大胆质疑, 着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建立健全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

 探索高中阶段学校和高等学校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深入推进教学改革, 加强实践教学, 开发实践课程、 活动课程, 完善科技实践、 社会实践等培养环节, 增强实验、 实习、 实训的实际效果。

 健全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网络, 满足学生经常化、 多样化就近参加社会实践的需要。

 (五) 加快普及学前教育 1. 强化政府职责。

 把改善学前教育状况作为发展教育、 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 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政府主导、 公办为主、 民办补充的办园体制, 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 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需求。加大政府投入, 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 切实改善办园条件。

 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加快建设幼儿园步伐, 新增幼儿园以政府举办为主, 对民办幼儿园通过资金补助、规费减免、 派驻公办教师等政策予以积极扶持。

 到 2020 年, 全市公办和公办性质的幼儿园数、 在园幼儿数分别占幼儿园总数、 在园幼儿总数的 80%、 85%以上, 全市所有幼儿园达到省定基本办园标准。

 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入园率达到 95%以上。

 重视和发展 0 至 3岁婴幼儿教育。

 2. 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水平。

 把农村学前教育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 按照“规模办园,就近入园, 大村独办, 小村联办, 因地制宜, 实事求是” 的原则, 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已有教育资源现状、 实际人口分布和服务半径等情况, 科学、 合理地规划幼儿园布局, 以政府投入为主, 采取多种形式, 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 加强乡 镇中心幼儿园建设; 形成一个乡 镇(街道)

 设置一所独立的公办中心幼儿园, 下设适量学区幼儿园和村办幼儿园的农村学前教育服务网络。

 通过资金补助、 规费减免以及优先安排建园用地等政策, 鼓励村集体和公民个人举办幼儿园。

 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富余校舍和其他资源, 优先用于举办幼儿园。

 优化城区幼儿园布...

篇四:滨州市教育十四五规划

市主城区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规划滨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9年9月

 1、规划范围本次规划的范围为《滨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8-2035)

 》确定的主城区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边界。即东至东环路,西至西沙河,南至高新区319省道,北至济滨东高速公路。包括北外环以北、黄河以南两个相对独立的地块。占地面积为141.5平方公里,规划人口以123万计(2035年)。2、规划期限2019年—2035年。近期:2019—2022年;远期:2023—2035年。3、主要规划内容本规划重点研究学前教育阶段(幼儿园)、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和高中教育阶段教育设施的空间发展,特殊教育、体育学校不做重点研究;高等教育及成人教育等设施的发展不在本规划研究范围之列。滨州市主城区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规划一、概述与现状认知

 滨州市主城区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规划一、概述与现状认知现状幼儿园分布图4、现状幼儿园分布幼儿园160所。其中:公立幼儿园32所;私立幼儿园128所。

 滨州市主城区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规划一、概述与现状认知现状中小学分布图5、现状中小学分布中小学53所。其中:独立小学20所;独立初中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3所;高中5所;初、高中一体的1所(二中);中等职业学校8所(其中两所与其它学校一体);特殊教育学校1所;体育学校1所。

 6、现状问题分析公办园偏少,公办园班额超标现象严重;小学大班额的现象较为严重;部分学校办学规模过大,服务半径偏大;中小学存在校际差距;普通高中教学水平整体实力较弱,滨州高中生源流失现象严重。滨州市主城区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规划一、概述与现状认知

 1、学生规模预测(1)千人指标的确定滨州市主城区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高+中职的千人指标为43,80,40,40。滨州市主城区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规划二、规划主要内容(2)生源规模确定根据上述千人指标的预测,可以推算出滨州市主城区远期以及近期总人口的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在校生学生数量。为便于以后实施和操作,学生数量分区表示。名称规划服务人口(人)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千人指标(生/人)学生规模(人)千人指标(生/人)学生规模(人)千人指标(生/人)学生规模(人)千人指标(生/人)学生规模(人)四环以内城区6430004327649805144040257204025720滨北 70000 3010 5600 2800 2800高新区 52000 2236 4160 2080 2080合计 765000 32895 61200 30600 30600滨州市主城区近期(2022年)中小学、幼儿园学生数量预测表

 名称规划服务人口(人)幼儿园 小学 初中 高中千人指标(生/人)学生规模(人)千人指标(生/人)学生规模(人)千人指标(生/人)学生规模(人)千人指标(生/人)学生规模(人)四环以内城区10560004345279808424040421204042120滨北 93000 3999 7440 3720 3720高新区 84000 3612 6720 3360 3360合计 1230000 52890 98400 49200 49200滨州市主城区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规划滨州市主城区远期(2035年)中小学、幼儿园学生数量预测表考虑到高中服务人口除主城区建设用地范围内人口外,还服务滨城区内的农村人口,预测最终高中阶段(普高+中职)学生数近远期分别是43720人和54680人。

 2、远期幼儿园布局远期2035年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公办园占比一半以上。新建居住区按照规范配建幼儿园,并利用现状条件对用地不足的现状幼儿园进行用地拓展。规划到2035年,幼儿园由160所增加到221所,可提供幼儿学位56820个。其中:保留幼儿园76所,可提供幼儿园学位24070个;新建幼儿园145所,可提供幼儿园学位32750个。滨州市主城区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规划二、规划主要内容远期幼儿园规划图

 3、远期中小学布局规划到2035年,主城区中小学由53所增加到85所。保留改扩建现状学校51所,新建学校34所,撤并现状学校2所。中小学学位数:206100个。其中:小学100350个;初中49800个;普通高中30000个;中等职业学校25950个。滨州市主城区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规划远期中小学规划图二、规划主要内容

 滨州市主城区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规划4、近期幼儿园布局规划到2022年,幼儿园由160所增加到184所,可提供幼儿园学位42330个。其中:保留幼儿园153所,可提供幼儿园学位34860个;新建幼儿园31所,可提供幼儿园学位7470个。二、规划主要内容近期幼儿园规划图

 5、近期中小学布局规划到2022年,中小学由53所增加到59所。保留改扩建现状学校51所,新建学校8所,撤并现状学校2所。中小学学位数:144470个。其中:小学65070个;初中35400个;普通高中22500个;中等职业学校21500个。滨州市主城区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规划二、规划主要内容近期中小学规划图

 滨州市主城区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规划序号 学校名称 学校属性班级数(班)学生数(人)规划用地面积( ㎡)建筑面积( ㎡)01 北海实验小学 完全小学 36 1620 34498 1070302 滨城区实验小学东校区 完全小学 24 1080 28000 789703 苍龙湖小学 完全小学 48 2160 45360 1404004 七中 九年一贯制学校小:48初:24小:2160初:120084600 2419205 月华学校 九年一贯制学校小:36初:24小:1620初:120067680 2000006 魏桥学校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幼:18小:48初:36高:36幼:540小:2160初:1800高:1800136315 9200007渤海职业技术学校(开发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中职 120 6000 100000 7000008 高新区高级中学 普通高中 72 3600 86400 30000近期新建学校一览表(8所)二、规划主要内容

篇五:滨州市教育十四五规划

发〔2021〕10 号滨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滨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市属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事业单位,市属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中央、省驻滨各单位: 《滨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已经市十一届人大六次会议审查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纲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刻把握新发展阶段滨州发展的新目标、新定位、新要求,系统总结了“十三五”时期的工作,明确提出了 2035 年发展远景目标,全面阐述了“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战略、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重要举措,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市场主体的行为导向,是聚力推进“七富七强”、加快建设现代化富强滨州的行动纲领。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纲要》精神,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切实抓好《纲要》的贯彻落实,聚焦“民富市强”美好前景,努力实现“七个走在前列、八个全面开创”任务目标,坚定不移向现代化富强滨州奋进。

 滨州市人民政府 2021 年 5 月 31 日 (此件公开发布) 滨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2— 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 目

 录 第一章 全面开创现代化富强滨州新局面 第一节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第二节 新征程新任务面临新机遇新挑战 第三节 2035 年富强滨州建设远景目标 第二章 “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要求 第三节 发展目标 第三章 坚持科技创新引领 铸造驱动发展新引擎 第一节 建设高能创新平台 第二节 培育创新企业集群 第三节 推进产教融合发展 第四节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第五节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 第四章 坚持改旧育新并举 塑造现代产业新优势 第一节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第二节 打造世界高端铝业基地 第三节 打造世界高端化工产业基地 第四节 打造世界纺织家纺服装产业基地 第五节 打造国家级食品产业基地

 第六节 打造国家级优质畜牧和水产品基地 第七节 聚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第八节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九节 优化产业发展布局 第五章 坚持数字赋智赋能 激活数字滨州新动能 第一节 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 第二节 加快建设数字政府 第三节 加快打造数字社会 第六章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 融入“双循环”新格局 第一节 促进消费扩容提质 第二节 扩大精准高效投资 第三节 建设现代流通体系 第四节 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第七章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 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 第一节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 第二节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第三节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第四节 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提升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第八章 坚持陆海统筹联动 迈出向海向洋新步伐 第一节 构建陆海统筹发展格局 第二节 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第三节 加强海洋生态环境治理

 —4— 第九章 坚持主动对接融入 构建区域协同新格局 第一节 深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 第二节 积极融入重大区域发展战略 第三节 全面提高中心城区发展能级 第四节 全力加快中心城区人口集聚 第五节 推进“一县一品”突破发展 第十章 坚持合作互利共赢 建设对外开放新高地 第一节 构建高层次开放格局 第二节 建设多元化开放平台 第三节 建立更完善开放机制 第十一章 坚持高效便捷畅通 构筑基础设施新支撑 第一节 建设区域化交通枢纽 第二节 建设现代化水利设施 第三节 建设多元化能源体系 第四节 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 第十二章 坚持深化重点改革 激发体制机制新活力 第一节 深化要素配置改革 第二节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第三节 创新财税金融体制 第四节 健全社会诚信体系 第五节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第十三章 坚持绿色低碳循环 树立生态发展新范式

 第一节 优化国土空间格局 第二节 保护修复自然生态 第三节 推进污染综合治理 第四节 坚持绿色集约发展 第五节 健全生态文明机制 第十四章 坚持举旗凝心聚力 锻造文化兴市新动力 第一节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第二节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 第三节 培育现代文化产业 第四节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第五节 加快文旅融合发展 第十五章 坚持人民利益至上 建立公共服务新体系 第一节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 第二节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第三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第四节 推进健康滨州建设 第五节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第十六章 坚持安全发展理念 提升平安滨州新效能 第一节 提升国家安全保障能力 第二节 提升生命安全保障能力 第三节 提升社会安全保障能力 第四节 提升法治建设保障能力

 —6— 第五节 构建现代应急管理体系

 第十七章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凝心聚力为建设现代化富强滨州而奋斗 第一节 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第二节 强化干部队伍建设 第三节 凝聚富强滨州奋进合力 第四节 健全规划制定和实施机制

 滨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滨州市委关于制定滨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滨发〔2020〕10 号)编制,主要阐明市委、市政府战略意图,谋划未来十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明确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市场主体的行为导向,是聚力推进“七富七强”、加快建设现代化富强滨州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全面开创现代化富强滨州新局面 “十四五”时期(2021—2025 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滨州市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深化“六问八策”、落实“七富七强”,全面推进现代化富强滨州建

 设的关键时期。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把滨州发展放在国家、省发展大局和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中,牢牢把握滨州比较优势、加快补齐发展短板,坚定发展信心、凝聚发展共识,努力在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中走在前列。

 第一节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富强滨州由“全面起势”转向“整体成势”的关键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扣“山东走在前列,滨州担当什么;富强滨州建设,百姓得到什么”工作定位,实施重点改革攻坚,化解了一些长期没有妥善解决的难题,破解了一些长期制约发展的瓶颈,办成了一些谋长远、看未来的大事要事,推动滨州一系列趋势性、关键性、务实性变化,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富强滨州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综合实力跃上更大台阶。全市主要经济指标由全省排名靠后到超越平均水平,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202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2508.11 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7:40.7:49.6;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252.8 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717.94 亿元, “十三五”以来年均增长率分别为 4.4%和 5.4%。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由 2015 年的全省第 9 位跃居第 4 位,总量和人均均进入全省第一方阵。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列

 —8— 全省第 3 位。粮食年产量连续稳定在 350 万吨以上,增产保供能力稳步提升。

 ———科技创新迸发强劲动力。开启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双型”城市建设,以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魏桥国科(滨州)研究院为代表的高能创新平台体系初步形成, “五院十校 N 基地”全面布局,探索形成了科教产融合的魏桥模式、京博模式、愉悦模式、黄海模式。国家小麦、玉米、大豆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同时落户滨州。高端铝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山东省重点支柱产业集群”。实施百名高端专家、千名硕博士、万名大学生进滨州“三进”工程,每年引进 1 万余名本科以上大学生,呈现人才“净流入”格局。实施“博士后人才倍增计划”,创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7 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备案 9 家。2019 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6%,列全省第3位。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47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突破 40%,比 2015年提升 14 个百分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实现零的突破。

 ———现代产业塑造核心优势。面对转型阵痛,坚决放弃高耗能高排放、规模扩张的发展老路,打破路径依赖,闯出一条新旧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实施电解铝、钢铁、地炼、焦化“四大产能”整合转型,完成煤炭压减和能耗“双控”任务。工业技改投资增速跃居全省第一位,高端铝业、高端化工、纺织家纺服装、食品、优质畜牧和水产品等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营业收入突破万亿元,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

 业持续壮大,邹平高端铝材产业基地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达 1291 户,拥有世界 500 强企业 1 家、中国 500 强企业 4 家、中国民营经济 500 强企业 7 家、中国制造业民企 500 强 9 家,山东民营企业 100 强 9 家、山东百强企业 9 家、山东工业百强企业 10 家。

 ———基础设施构筑强大支撑。京沪高铁二通道和济滨高铁完成现场定勘、地质勘探;滨州港获批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作为省会经济圈最便捷出海通道已纳入省政府发展规划;大高机场实现通航;沾临、济高等高速公路加快建设,秦滨高速无棣埕口至沾化段建成通车,全市“六高五铁十专线九高速”纵横通畅、机场港口立体联通格局即将形成,国家主干道高铁枢纽城市和环渤海战略支点城市地位凸显。“新基建”建设全面提速,建成 5G 应用特色展示区 2 个、5G 基站 1978 个,主城区和重点应用场景实现 5G 信号连续覆盖;培育省级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 23 个,铝谷云平台、华创迅采平台、紫菜云平台等一批互联网平台成为行业标杆。

 ———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扎实推进污染防治“四减四增”,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攻坚战,PM2.5 平均浓度 49 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率64.2%,在全省7个传输通道城市中均列第1 位。全面完成节能减排降碳任务。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等主要污染物较 2015 年分别下降 33.7%、34.1%、12.75%和 15.43%。河湖长制全面建立,明显河湖问题基本清零,成功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全市 13 家城市污水处理厂均达到国

 —10— 家一级 A 排放标准,市域国控、省控河流断面全部实现达标,全面消除劣五类水体,所有入海河流水质优于V类。林水会战成效明显,“十三五”以来累计完成造林面积 100 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0.69%,湿地面积达到 17.63 万公顷,省级骨干河道基本治理一遍。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到 100%。

 ———城乡发展面貌焕然一新。实施城市品质提升行动,打造“智者智城”城市品牌,城市文化软实力、服务支撑力、综合影响力不断增强。市主城区打通断头路 29 条、断头桥 4 座、改造路口63 个,建设城市公园、口袋公园和城市绿道(健康步道),“300 米见绿、500 米见公园”成为城市标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 45.68%,在全省城市排名第 3 位,国家园林城市品牌不断擦亮,累计实施棚户区改造6.9万套,完成677个老旧小区改造,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预计达到 58.53%。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滨城区、邹平市、惠民县、博兴县入选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滨城区、阳信县获批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博兴县获批创建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开展美丽乡村“十百千”创建,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97 个,开展农村废旧房屋残垣断壁“清零行动”,农村面貌明显改善。开展城区城际公交提升工程,群众出行便捷度、舒适度显著提升。

 ———改革开放释放全新活力。持续深化“全领域”改革创新,强力推进“7+3”重点改革攻坚,建立“1+10+N”协同推进体系,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

 国企国资改革成效凸显,完成 8 大市属企业集团组建改建。资源要素配置持续优化,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实现应评尽评,获批全国首批土地储备项目预算管理改革试点地区。开发区改革瘦身强体、“要素跟着项目走”、基层治理“全科大网格”“e 家大救助”等机制加快建立。“一网通办”走在全省前列,实现市级以上重点项目帮办代办全覆盖,各类市场主体突破 40 万户。2020 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 817.5 亿元,实际利用外资预计4.2 亿美元,较“十二五”末分别增长 1.6 倍和 2 倍,连续四年入围全国外贸百强市。

 ———人民幸福指数显著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9718元,比“十二五”末增长 42.6%,其中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 38582 元和 18496 元,分别比“十二五”末增长 35.9%和 45.3%;一般公共预算中民生支出占比达到 81.4%。8.4 万贫困群众稳定脱贫,黄河滩区迁建基本完成,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就...

篇六:滨州市教育十四五规划

市人民政府文件滨政发萃喑啾啾喔菸嗖嗟 号滨 州 市 人 民 政 府关于加强民办教育规范管理的实施意见各县 区 人民政府喹 开发区管委会喹 市政府各部门萁各直属事业单位喹市属各大企业喹各高等院校喹中央萁省驻滨各单位嗷为进一步规范我市民办教育管理喹促进民办教育发展喹维护民办学校兴办者和受益者的合法权益喹 保障民办教育事业健康有序持续发展喹 根据菅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菀萁 菅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菀和菅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民办教 育规范管理引 导民 办教育健康发展的意见菀 鲁政发萃喑啾啾喔菸 啻号 等法律萁法规及有关文件精神喹结合我市实际喹提出以下意见菥一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民办教育规范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菖嗖菖

 自 喑啾啾喑 年菅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菀颁布实施以来喹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 关心和支持下喹 我市民办教育有了快速的发展喹逐步形成了 比较完整的民办教育体系喹不仅为增加教育多元化投入喹推动教育改革喹满足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喹培养各类适用人才喹实施科教兴滨和人才强市战略做出了 积极的贡献喹而且也已成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喹为滨州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 重要贡献菥 同时喹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喹民办教育在发展中也出 现了 一些新情况萁新问题喹 不少民办学校在办学萁招生萁教学等方面存在着不规范的现象菥 有的民办学校办学条件差喹 教师队伍不稳定喹 教育教学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嗉 有的民办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不端正喹 办学行为不规范喹 随意性强喹 甚至出 现了 擅自 集资喹 发布虚假招生信息和广告喹 拖欠教师工资喹 挪用 办学资金喹 个别导致学校破产的现象嗉 有的片面理解发展民办教育喹 把本应政府承担的发展义务教育的责任也推向民办教育喹重发展喹轻管理喹严重损害了 举办者和受益者的合法权益喹影响了 民办教育的声誉等菥在新形势下喹充分认识加强民办教育规范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喹 按照菟积极鼓励萁大力 支持萁正确引 导萁依法管理萏的方针喹及时解决民办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喹在发展中搞好规范喹在规范中促进发展喹不仅意义重大喹而且十分迫切菥二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着重加强和规范的几项工作嗖 进一步明 确 民办学校审批和管理权限喹 提高标准喹 规范管理菥 按照菟分级管理喹属地为主萏的原则喹任何层次的以学历教育为菖喑菖

 主的民办学校的设置均先由举办者向属地教育局提出 申 请喹 然后根据审批权限萁程序予以申 请萁审批和管理嗉 高等职业院校的设置由市政府申 请喹 报省政府审批嗉 高等非学历教育萁社会自 考助学教育萁普通高校函授站由市教育局申 请喹 报省教育厅审批嗉 中等学历教育学校 含中等专业学校 喹由市县 区 教育局申请喹报市政府审批喹并报省教育厅备案嗉幼儿园萁小学萁初中和职业机构由县 区 教育局审批喹并报市教育局备案嗉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外辅导班不在民办教育的审批范畴喹严禁借举办各类课外辅导班之名 乱收费喹严禁把公办义务教育资源改为民办喹严禁公办学校搞菟校中校萏和菟一校两制萏嗉任何层次的以技能教育为主的民办学校的设置均先由举办者向属地劳动保障部门提出申请喹然后根据审批权限萁程序予以申请萁 审批和管理喹 抄送同级教育行政部门 备案嗉 技工院校的设置喹由市政府申请喹报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审批菥学历教育学校必须具备符合条件的自 有校舍喹 其产权必须在学校名 下嗉非学历教育学校依法允许租赁校舍办学 租赁期不低于啻 年 喹同时必须严格履行办学资金承诺监管制度菥 中等以下非学历学校开办资金嗖啾 万元喹中萁高等学历教育学校啻啾 万元喹按要求存入审批机关认定的银行专户 喹本金及利息属学校所有喹使用受审批机关监管菥喑 突出 重点喹 依法监管喹 努力 提高民办学校办学水平和质量菥民办学校必须坚持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喹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教育公益性原则喹坚持依法办学喹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菖啻菖

 充实和完善办学条件喹 健全教学管理机构喹 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喹 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菥 要加强对民办学校的年检萁督导和评估工作喹并形成制度菥 在实际工作中喹要着重抓好民办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萁财务管理萁招生管理萁安全管理等菥民办学校要切实加强党萁团组织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喹广泛开展教育教学和科研活动喹努力 提高管理和科研水平嗉民办学校要依法建立财务会计制度和资产管理制度喹 对受教育者收取学费等喹 要事先提出 申 请喹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喹 报教育主管部门审核喹 物价部门批准 备案 喹并向学生进行收费公示菥严禁跨学期跨学年预收费用 喹严禁以菟建校基金萏萁菟教育储备金萏等名 义向学生和学生家长集资或变相集资嗉 民办学校发布招生广告或简章必须实事求是喹 真实准确喹 并经有关部门审核批准喹备案菥实施学历教育萁学前教育萁自 学考试助学及其他文化教育的民办学校喹 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核批准嗉 实施以职业技能为主的职业资格培训萁职业技能培训的民办教育喹由县以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核批准菥 民办学校应当提供符合标准的教育教学设施萁设备喹建立健全严格的安全工作责任制菥 校长必须履行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喹 认真抓好防火萁 防盗萁 防食物中毒萁防踩踏事故萁防侵犯师生人身安全事故等安全工作喹 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喹确保学校师生人身和财产安全菥啻 鼓励支持社会力 量采取独资萁 股份萁 合作等多种形式办学喹促进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和办学类型的多样化菥 积极鼓励发展民办菖嗟菖

 高中等职业教育和各类职业技术培训嗉 严格民办普通高中学校的审批喹普通高中教育立足在现有基础上喹优化办学条件喹规范管理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嗉 初中萁小学属于义务教育喹 要在地方政府举办的公办义务教育完全满足适龄学生就近入学需求的基础上喹 经过批准允许举办少量办学条件好萁教学质量高萁具有突出办学特色的民办学校喹以满足社会对教育资源多样化的需求菥三萁加强领导喹齐抓共管喹为民办教育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市萁县 区 要切实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统筹萁协调和管理菥 要强化工作措施喹 把民办学校发展重点转移到稳定规模萁规范管理萁 提高质量上来菥 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促进民办学校健康发展的工作协调机制菥市科教领导小组负责民办教育规范管理的重大问题喹具体工作由教育主管部门负 责喹 发展改革萁 劳动保障萁 人事萁 财政萁 税务萁审计萁监察萁金融萁国土资源萁 建设萁 公安萁 民政萁 物价萁 工商等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喹认真落实民办教育发展的各项政策喹积极做好服务萁管理萁监督工作喹积极构建政府依法管理萁民办学校依法办学萁行业自 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民办学校管理格局菥教育与 劳动保障等有关部门要建立工作责任制度喹 在现有的机构和人员 编制内明确必要的责任领导和责任工作人员 做好民办教育管理工作菥要会同相关部门加强民办学校的评估和督导喹对办学资质萁教学质量萁办学条件萁专业设备等进行严格的监督检查菥达不到相关要求的要限期整改嗉整改之后仍达不到要求萁存在问题比较突出和比较严重的喹要停办喹直至撤消办学资格菥教育萁劳动保障菖喽菖

 部门与 民政等部门联合对民办学校实行年度检查制度喹 定期发布民办学校的办学信息菥加强对招生工作的指导和督查喹尽快完善学生的学籍和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制度菥要及时发现萁及早处置民办学校办学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菥对出现招生人数明显下降萁办学资金严重短缺萁 社会投诉增多等办学风险隐患的学校喹 要加强重点 监管喹 提出 防范措施和工作预案喹 及时报告上级有关部门喹 并依照有关法律萁法规和属地管理原则喹采取有效措施做好疏导和矛盾化解工作喹保持学校和社会稳定菥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喹建立并完善民办学校的人事制度喹县区 以上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服务机构负责管理民办学校教职工的人事档案菥发展改革部门要将民办教育的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喹 加强统筹协调喹 促进结构分布与 优化喹 推动其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菥财政部门要会同教育萁审计等有关部门加强对民办高校财务状况的监管菥物价部门要加强对各类民办教育的收费管理喹 从严确定收费项目 喹 规范收费标准菥 对各类民办教育机构实行菅收费许可证菀制度喹民办教育机构在实施收费前 喑啾 日 喹 凭有关部门核发的合法有效的办学资格证件及收费文件到同级物价部门申 请办理菅收费许可证菀后喹方可收费菥对违反收费政策的行为喹依据菅价格法菀等法律法规从严查处菥菖喾菖

 工商部门要对发布违法招生广告的广告主萁广告经营者萁广告发布者依法查处菥教育部门萁劳动保障部门要对违反国家规定发布虚假广告萁简章或未经备案的招生广告和简章的学校进行查处菥有关部门对民办学校违法违规招生萁欺诈招生萁管理混乱萁 损害学生利益并造成严重后果的喹应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嗉对情节特别严重的喹责令停止招生萁吊销办学许可证嗉对构成犯罪的喹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菥公安部门要会同教育萁劳动保障萁民政等有关部门依法查处非法办学机构和非法中介喹对涉嫌犯罪的喹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菥 各有关部门要履行在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职责任务喹 持续开展民办学校及周边环境整治工作菥民办教育行业组织要加强自 身建设喹 充分发挥在民办教育中提供服务萁反映诉求萁规范行为的作用 菥新闻单位要坚持正确导向喹遵守新闻宣传纪律喹不得刊发未经教育行政或劳动保障部门审批机关备案的招生广告和简章喹 要大力 宣传党和国家关于促进萁引 导和规范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方针政策喹 积极宣传各地有关部门规范民办教育管理的政策萁 措施喹 宣传民办教育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 的积极贡献喹 宣传民办教育的先进典型喹 努力 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舆论环境氛围菥市萁 县 区 人民政府从 喑啾啾喔 年起喹 可设立民办教育专项奖励资金喹用 于资助民办学校的发展喹奖励和表彰民办教育先进集体和菖喔菖

 个人菥专项资金由财政部门负责管理喹教育行政部门或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报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后使用 菥滨 州 市 人 民 政 府二七年三月 十五日主题词嗷 教育民办薮管理意见抄送嗷 市委各部门喹 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喹 市政协办公室喹 市纪委办公室喹 市中级法院喹 市检察院喹 滨州军分区菥滨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喑啾啾喔 年 啻 月 嗖喽 日 印发菖喙菖

推荐访问:滨州市教育十四五规划 滨州市 规划 教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