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小达文秘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发言稿 述职报告 事迹材料 自查报告 策划方案
当前位置:首页 > 事迹材料 > 正文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9篇

时间:2022-05-09 11:35:10 浏览量: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9篇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篇1

  谈到学生的改变时,刘秀祥开心得“手舞足蹈”

  “我们处在一个很好的时候。”刘秀祥说,在8年“助学走乡村”的经历中,他发现随着脱贫攻坚,教育扶贫的大力开展,“真正因为贫困读不起书的孩子很少了,”他坦言,“更多是思想上的问题,有的父母会觉得读书没有用,特别是对女孩来说。”刘秀祥深刻地意识到,扶贫亟需扶智,思想的转变是关键,这正是刘秀祥把工作重心放到德育上的原因。

  刘秀祥的公益励志演讲开展了1000多场,有上百万听众。他的能量也通过这一场场演讲传递给了无数的孩子,在他们心间撒下了点点星火。

  刘文星的改变就始于刘秀祥20XX年的一场演讲。刘秀祥千里背母上学的故事,努力改变命运的自强不息精神深深打动了当时在读初中的刘文星。“从那以后刘老师就成了刘文星最敬佩的人,他转学去了刘老师的班上。”母亲罗儒红说。她感叹道:“孩子变化太大了。”在刘秀祥的影响下,原本不爱学习,有些让人“不省心”的儿子渐渐变得自觉懂事,变得会关心父母,变得富有同情心。

  刘文星的父亲刘春旺告诉记者,儿子在xx学画画时,刘秀祥经常通过微信关心他的情绪和学习。刘秀祥去xx时,刘文星特别激动,要去看望老师,刘秀祥请他吃了饭,又因为担心他晚上回去的安全问题,掏出200块让刘文星打车回住处。“虽然只是一件小事,但是刘老师的细心让我们十分感动,他是一个真正的好老师,时时为学生考虑。”刘春旺动容地说。

  在xx学画画半年没上文化课,刘文星在20XX年返校时的成绩并不理想。刘秀祥帮他制定学习计划,激励他不要放弃。20XX年高考,经过努力,刘文星以超过艺考线50多分的成绩被xx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建筑设计专业录取。“祥哥你放心,我在大学也会像在高中一样努力的!”刘文星说。

  在孩子们的心里,刘秀祥不是严肃的副校长,他更像一位亲切的哥哥、智慧的朋友,孩子们亲切地唤他“祥哥”。“祥哥是个很温暖的人,他经常用自己的工资给我们买水果,(买)香蕉、芒果给我们解馋。我们住校不常回家,逢年过节他还会叫我们去他家搓一顿改善伙食。”刘文星说道,“今年端午节,刘老师和师母凌晨4点就起来给我们包粽子,全班56个同学,还有科任老师,每个人都有。”

  采访当天下午,正值望谟县实验高中高三三班的思政课,刘秀祥给同学们进行了一场主题为《你不努力,谁替你努力》的演讲。课上,刘秀祥声音激昂:“面对困难不放弃,努力会让你看到希望,不要用现状去评判未来!”他的目光明亮有神,仿佛盛着希望。

  课后,高三三班学生廖国份告诉记者:“刘老师的演讲总是充满力量,他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让我们觉得离自己很近,是刘老师让我坚定了努力学习改变命运的信念。”廖国份说,自己以后想当一个设计师,修建优质的建筑来帮助更多的人。

  刘秀祥每个月都在学校举办沙龙、论坛,给孩子们上不同主题的思政课,以此来跟孩子们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状态,帮助他们制定学习计划,树立自信,坚定目标,与他们一同发掘撬动人生的支点。

  刘秀祥不只影响了学生,在同事杨名胥的眼中,刘秀祥是老师们的榜样。“对刘校长来说,学生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他平均一周有4天以上都住在学校,而且睡得越晚,起得越早,精神越好。”杨名胥告诉记者,在刘秀祥的带领下,老师们都卯足了劲整学风、抓学习,学生们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大大减少,原本严重的迟到现象也基本杜绝。杨名胥说:“刘校长对每个学生都一视同仁,无论学生成绩好坏,家有多远,他都一定会去家访。他常常说‘相信每个人都是可以改变的’,这给了我们很大信心去努力改变望谟教育的现状。”

  刘秀祥给学生上思政课

  唐瑞清摄刘秀祥先后获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教师、全国青年五四奖章、黔西南州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在学生、家长、同事们眼中,他是“伟大”的人,“真正的好老师”,“强大的榜样”……刘秀祥笑着摇摇头,表示自己“只是一个平凡人,做了作为一个人该做的事。”对于荣誉,他看得很淡,只对它们能让自己的公益活动获得更多的支持,改变更多的人而感到欣慰。

  刘秀祥基于亲身经历的励志演讲是一阵有力的春风,唤醒了无数孩子内心对读书、对奋斗的坚持,梦想开始发芽;而刘秀祥,是光,他对教育和公益的坚守,是一汪不竭的清泉,持续地滋养这些梦想;最终,一棵棵树茁壮成荫,或撒下一方清凉,或散发一阵芬芳,带去更深更远的改变。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篇2

  感动,如沁人心脾的甘泉。畅饮甘泉,我们的内心变得澄澈而又明亮。

  感动,如熏人欲醉的海风。感受海风,我们的内心变得纯净而又宽敞。感动,如令人心折的白雪。领略白雪,我们的内心变得安静而又平和。

  当这个世上已无感动的足迹的时候,那它也就随之成了一个冰封的天地。冷酷,亦无情。然而我想,真正的感动,的确伤感,可是它补心,并且化作继续前行的信心与勇气。有的时候,感动让人脆弱,因为它总是触碰你内心里最软弱的地方,但更多的时候,感动让人坚强,因为当你看到身边还有那么多人,有尊严,善良坚强的活着的时候,你,也就多了更多向前走的勇气。

  当我看完《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节目中的10个英雄人物,伟大的感人事迹令我的心灵震撼,并为之动容。同时也引发了我的深思。其中,有几个人物令我记忆犹新。“春风化雨,秋月生辉,用救赎的力量点燃心灯,用坚强的意志见证奇迹。”这是组委会给孙炎明的颁奖词。

  从警28年来,孙炎明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扎根基层,默默耕耘,把全部精力与心血都奉献给了公安事业。7年前得知自我患有脑癌时,乐观向上的他决定只给自我一个小时时间的悲伤,并在手术后以高度的热情和职责心投入到工作中,用自我的爱心感化羁押在看守所的失足人员。

  对于孙炎明来说,20__年过得十分充实、幸福、欢乐,十分有收获,这让他有强大的信任感,用心去做值得做的事情。他的体会是:如果你想人生有意义,就从本职岗位、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孙炎明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没有振聋发聩的豪言壮语,有的只是朴实的情怀和默默的奉献,一朝爱岗不难,难就难在从业几十年如一日地敬业,孙炎明难能可贵地做到了,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对事业与岗位的执着坚守,让他这个平凡的基层监管人民警察不再平凡。说完了爱岗敬业的孙炎明,再来说一说诚信仁义的孙家兄弟。人间有真情,有真爱。“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他们兄弟俩20__以诚信为本,每年坚持大年三十前将工人们的工钱一分不少地发到每一个农民工手中。20__年年关,在北京承建工程的哥哥孙水林为赶在年前把工钱发到农民工手上,返乡途中遭遇车祸,一家五口身亡。在天津的弟弟孙东林为了完成哥哥的遗愿,来不及处理哥哥的身后事,赶在腊月二十九回到湖北黄陂,在账本丢失的情景下,按照农民工自我报的账目,给60余位农民工发放了33、6万元工钱。信义兄弟坚守“新年不欠旧年薪,今生不欠来生债”的信念,用生命和行动诠释了道德的真义、职责的力量和人格的伟大。

  “不论是建筑领域还是其他领域,无论干任何事,诚实守信最可贵,得信义者得市场,诚信是立身之本。孙家兄弟的壮举,足以让那些克扣工钱拖欠工资的老板汗颜,”有关专家认为,孙家兄弟的义举是一个家族对忠信的传承,是一个商人对传统道德的坚守,是一个企业家对现代契约职责的履行。哥哥遇不幸,弟弟义无返顾接力送薪,替哥哥发放良心工钱,这是诚信仁义的真诚体现,是中华民族恪守的道德标准,是对传统道德的可贵坚持。孙家兄弟的行为充分体现了道德与职责是社会前行的基石。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篇3

  通过这段时间学校组织的对张桂梅先进事迹的学习,同是一名人民教师,我自感羞愧。

  张桂梅同志是边疆民族贫困地区的教师的优秀代表,她的事迹平凡而伟大,思想朴实而闪光,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伟大的时代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展现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和共产党员的时代风采。张桂梅的事迹,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充分体现了她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和忠诚。她工作30余年来,爱生如子,对待教育事业兢兢业业,即使被病魔纠缠也没有一丝懈怠,仍然带病忍受着剧烈的疼痛站在讲台,就算倒下也放不下她的学生,无论何时何地,心中仍然牵挂着她最热爱的教育事业。

  作为一名教师,很多无法做到的在张桂梅看来像是举手投足的小事,其实不然,正因为对她来说是小事,是她心系学生,心系她的工作,无论在什么岗位,她始终一直坚守,不但自己做好,还要树立榜样,带动同事一起做好教育。从她教学取得的成绩证明了她对教育事业的衷心。

  尽管现实残酷,她先是丧夫,然后自己几经病魔折磨,但她始终“不忘初心”,坚持将自己的一生为教育事业作奉献,她忘我的精神,爱学生如子,爱教育事业胜过爱自己生命的精神让我十分崇敬。作为一名党员的教师,尽管我一直以来也在热爱教育事业,认真对待我的每一位学生,在岗位上兢兢业业,但和张桂梅同志比起来,我所做的一切似乎很渺小。

  今后的工作,我会继续努力,像张桂梅同志,学习她对待工作的态度,学习她无论何时何地始终“不忘初心”,坚守在教育岗位,培养更多优秀的学生,为学校的教育尽一份力,为贫困地区的教育奉献自己的力量。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篇4

  我看完了《20_感动中国》颁奖典礼的节目,他们那种爱心、责任心和奉献精神深深打动了我,强烈地震撼着我的心灵。

  在十大人物中,姚厚芝的事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母亲卑微如青苔,庄严如晨曦,柔如江南的水声,坚如千年的寒玉,举目时,她是皓皓明月,垂首时,她是莽莽大地。

  谁会知晓一位草根母亲化为落花前的毅坚,谁又会知晓一位母亲融入残月前的永恒。而这位将至岁月尽头的母亲便是姚厚芝。

  身患乳癌肿瘤的她,却用三年的时间编织出自己对儿女浓浓的爱。在看到她的时候,当我们的眼神交融的时候,我的灵魂脱离了身躯,抛弃了身份,抛弃了利益,抛弃了一切的一切,世界变得格外寂静。钟不再“嘀嗒”作响,河水不再奔流,枯叶不再随风飘落。我只看到了一位母亲,满身的荆刺吸取着她生命的鲜血,她却暮然回首,疲惫一笑。如此简单。

  这一刻,我呆了,我忘记了惊讶,忘记了感动,忘记了麻木,就那样呆呆地站在那里,看着那个身影模糊在视线里,直至消失。

  你何止缝补的是绣画,更是将不可能补成可能,将孩子梦的碎片缝补起来,补成希望之桥,补成温暖的芬芳。

  你不是衬红花的绿叶,不是支撑着整体的长茎,不是灿烂的阳光,不是柔和的春雨……你是像默默在地下的根,你是独一无二的母亲!万物无法替代你,无法解释你。

  落花依旧无人问起,残叶终将只能融入泥土。而你也只能用爱编成的绣画,系在孩子由短稀变得长密的黑发上,一边用满脸的沧桑系着。

  你让我们的心不再麻木,不再让我们因物欲膨胀而迷失,不再让金钱权力占据心灵,不再让人生坐标发生倾斜……,让我们开始发现,其实我们一直在苍老的皱鬓间站立。

  为爱,你化为海堤,任凭风吹浪打也要守护梦想的春天。

  虽然晨曦已把梦剪成烟缕,我还是呆呆地望着,你那渐渐隐去的背影,和那从未褪色的温馨……

  从她的身上折射出天下默默无闻的坚守:她们把自己身心的所有能量,都化作一点一滴的关爱,传递给未来的希望。她们平凡而伟大,值得我们好好珍惜她们。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篇5

  十个小人物用自己的故事让13亿人的心灵感到颤动,他们的灵魂高度都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林俊德便是这样的人物,一生为科技事业付出,在他眼里惟有把鲜血洒在中国科技才值得。

  在影片中,林俊德很早就投身于核实验中,见证了我国核实验的发展历程,就是周总理对他也有极好的评价。可他于一年前被查出患癌,治愈的几率不大,他得知自己的病情,非常淡然地继续工作。过了不久,他的病情恶化,躺在了病床,四五根管子深入他的血肉,痛自然是不可免的,可他说:“躺在病床上的是病人,坐起来的是正常人”,家人搀扶着他坐起来,他勉强地将两只手放到电脑的键盘上,这时,他身上仍然插着各种输管,嘴上还带着一个呼吸罩。他全心地投入于科研工作的编程中,在他的身旁,医生护士都在为他担心着。这样一直过了很多天,20_年5月30日下午,他感到已经无法继续坐在病床上工作,便让人办公桌搬到了病房中,坚持工作了5个小时,他终于得到了休息。20_年5月31日20时15分,他在坚持工作了长时间后,久别于人世。

  林俊德把自己的生命付诸于了科学事业,拿自己的时间,他把能够拥有的时间都奉献给了岗位,最后还在向目标冲锋,这是一位真正用信念撑起生命尊严的军人。他的脑海里只有科学的实验计划,其实他对国家的付出够大了,他又为何如此执着,将生命献出呢?或许在他眼里,一条命换来一个科学计划,科学计划能换来中国未来科学的发展,一条命值这么多,鲜血洒得如此灿烂也便是值得的。他去世前曾说过将自己埋于马兰,马兰是个黄沙漫天的地方,而他的故乡却是一个温暖可爱的地方,他的心里已经被爱国情怀彻底霸占了。

  最后,那一根柱子上赫然地出现了一句诗:纵死终令汗竹香。即便战死,也要使自己的名字在史册上千古留名,我还记得一句话“为国当军,捐躯于国家是当然的,鲜血洒于五星红旗之上才更为耀眼”。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篇6

  与时间赛跑的北斗三号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

  滴答,滴答。中国在等待你的回答,你的夜晚更长,你的星星更多,你把时间无限细分,你让速度不断压缩。三年一腾飞,十年一跨越,当第五十五颗吉星升上太空,北斗照亮中国人的梦。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谢军

  年6月,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最后一颗卫星发射成功,这代表着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

  谢军与北斗的故事很早就开始了。1982年,谢军大学毕业后即投身航天工业,参与了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海洋二号卫星等国家重大航天工程,并用了3年多的时间,让北斗卫星用上了自主研制的精准的原子钟。20_年,谢军担任北斗二号导航卫星总设计师。在北斗三号卫星研制过程中,谢军团队创造性地实现了卫星批量化生产,仅用1年零14天的时间,将19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创造了航天发射史的新纪录。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篇7

  12年前一则“儿子不惜千里背着精神病母亲上大学”的消息引发全国的关注,很多人被这个故事感动得泪流满面,很多父母幻想自己有个这样听话懂事的孩子该多好。

  这个孩子叫刘秀祥,出生于1988年,是贵州偏远山区一个普通农家的孩子。家里兄妹三人,他最小,有个哥哥和姐姐。本来一家人过着清贫又幸福的生活,可惜天有不测风云,1992年,当时的刘秀祥只有四岁,父亲在干活的时候突然发病,被紧急送往医院后带着对家人的无限眷恋溘然离世。父亲的突然辞世,让一家人措手不及,母亲经受不住打击精神失常。一个原本贫寒的家庭坠入深渊,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

  刘秀祥家里发生变故的时候只有四岁,哥哥和姐姐也才十岁出头,生活的重担一下子落到了三个年幼的孩子身上,他们过着朝不保夕、食不果腹的日子。半大的哥哥姐姐一边学习种地,一边照顾年幼的弟弟和生病的妈妈,靠着村里好心人的帮助艰难地维持着生存。这样的苦日子过了整整七年,不堪忍受生活重压的哥哥姐姐相继离家出走,从此杳无音讯,这么多年也苦了这两个孩子了,也不知道现在他们过得好不好。

  哥哥姐姐走后,家里只剩下十岁出头的刘秀祥和生病的母亲相依为命,这一年刘秀祥正在读小学三年级,和当初的法子英一样面临命运的抉择。但是刘秀祥挺住了,一个年仅十一岁的孩子挑起了家里的重担,承受了连三四十岁的成年人都很难面对的艰辛。

  每天早上天还不亮,刘秀祥就去砍柴种菜,然后走两个小时的路程去上学,放学后回家干农活做饭照顾母亲。生活的重担没有压垮这个坚强的孩子,他凭着顽强的毅力考上重点中学,但是高额的学费却让他望而却步,还又生活无法自理的母亲该怎么办呢?这时刘秀祥做了一个大胆又明智的决定,放弃重点中学去免费的民办中学读书,带着母亲一起去县城上学。为了解决住宿的问题,刘秀祥在学校附近的山坡上搭建了一个简陋的窝棚,这个漏风漏雨的房子成了他和母亲的新家。白天,他在学校刻苦读书,晚上,他去拾破烂换钱,然后去菜市场捡剩菜做饭,常常十天半月碗里看不见一点油花。初中和高中的这段时间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刘秀祥长得又干又瘦,体重只有80斤,但是为了自己和母亲心中的梦想,他依然咬牙坚持了下来。

  2008年的时候,他拿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兴奋地围着山坡跑了好几圈,为了赚取大学的学费,他又背着母亲前往山东打工。毕业那年,刘秀祥拒绝了多个单位提供的offer,面对一片大好的未来和丰厚的薪资待遇,他又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心,回到家乡做一名乡村教师,他想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大山里的孩子努力读书,用知识改变命运。

  生如蝼蚁,当有鸿鹄之志;命如纸薄,应有不屈之心。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篇8

  2017年,关于叶嘉莹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开拍。拍摄前,导演陈传兴做了大量关于诗词的功课,他想探讨“叶先生跟中国诗词史、中国诗人的大的生命河流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呼应”。

  陈传兴“每次都要背着一大袋的书,随时要翻开”。拍摄有时不按提纲走,叶先生会即兴提到某一首诗,现场的工作人员开始手忙脚乱地翻资料,担心犯错出丑,尴尬又窘迫。“每次拍摄都非常紧张,感觉就是‘上战场’。”

  1954年,只有中学语文教学经历的叶嘉莹受聘于台湾大学。若以论文著述为录用标准的话,她不够资格。

  时任台大中文系主任台静农后来回忆,当年邀聘叶嘉莹到台大任教,是因为看到了她“所作的旧诗,实在写得很好”,所以“就请了她”。

  叶嘉莹出生于1924年的北平,从小被关在悬着“进士第”匾额的大门里长大,家里保留着满族的“花盆底”和“阿玛”的称呼。

  女孩儿玩的荡秋千、溜冰、踢键子、抓子儿,她都不会,有的根本没见过。她不识字的时候就开始背诗,“所有的精力都用来读书了”。《论语》是她“背诵的最熟的一本经书”。

  11岁时,她跟着伯父学作诗。庭院中的竹子、石榴花、枣花、落日、月影是她写诗的主要题材。“迦陵”的别号也是她从与伯父聊天中得来——清朝的陈维崧,是中国词人里写得最多的,号迦陵。

  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后,她遇见了影响自己一生的老师顾随。

  顾随讲课,她埋头一字不落地记笔记。听了6年课,她记下8大本笔记,此后的50余年,她在台湾、美国、加拿大漂泊,只有这些笔记她随身携带。顾随当年评改的习作旧稿、信件、赠诗,都被叶嘉莹作为书法装裱起来,带在身边。

  受顾随的影响,她一改善感的诗风,写下“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禅不借隐为名”。70多年后,迦陵学舍在南开大学落成,这两句分挂在月亮门两侧。

  她一生中的大多数时候确实无处可逃。1945年,中国进入全面抗战第八年。敌寇占领下的北平,人们吃又酸又臭的混合面,穿打补丁的旧衣裳。师生在课堂上用诗句相互慰勉。顾随在课堂上将雪莱《西风颂》里的诗句”if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behind”改写成中文诗句,“耐他风雪耐他寒,纵寒已是春寒了。”叶嘉莹模仿顾随的风格,用这两句诗写成了一阕《踏莎行》。

  12年后,顾随同样用词牌《踏莎行》填了一阕词。但此时,师生二人已失去联系多年。

  1977年叶嘉莹从加拿大回国,开始整理顾随文集。一向不喜欢麻烦别人的她为此事托关系找朋友。

  “内行”人看出来,叶嘉莹讲课、为文与为人都深受顾随影响。中国古典诗词曲研究家郑骞曾评价她,“走的是顾先生的路子,传了顾先生的衣钵”。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篇9

  63岁,20多种疾病,扎根滇西贫困山区教育一线40余年,12年把1804名贫困山区女孩带出大山、送进大学……张桂梅创造了很多值得称道的数字。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她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用爱心点亮贫寒学子人生之路,以教育斩断贫困代际传递。

  张桂梅认识到,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可以从提高妇女素质入手。所以她坚定地创办了一所面向贫困家庭女生的免费高中,让女孩接受教育,进而改变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张桂梅没有儿女,却有着深沉的母爱。不计回报、倾其所有,甚至不顾生死的付出,这些都是因为共产党员的信仰。“如果说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张桂梅用数十年如一日的行动与坚守,成为了人们学习的榜样。

  “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红梅赞》是张桂梅最喜欢唱的歌,也是华坪女高学生们耳熟能详的曲目。张桂梅提出了“革命传统立校,红色文化育人”的教学理念,坚持用红色文化引领教育、培养学生不畏艰辛、吃苦耐劳的品格,引导学生铭记党恩、回报社会。当华坪女高的学生们走出大山、走进大学、走入社会,当她们遇到困难和挫折,这种红色文化的熏陶,仍能激励她们不畏艰难、继续前行。张桂梅所做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立德树人,引领她们自立自强改变命运,让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大写的、站立的人,成为一朵朵傲然绽放的红梅。

  最让张桂梅欣慰的是,那些从大山里走出的女孩们在大学毕业后,很多又选择回到大山,选择最艰苦的岗位、到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张桂梅坚守的最大意义正在于此,培养更多对家乡、社会、国家、民族有用的人,让爱心、奉献之心汇聚成河,让责任和使命代代相传。这也正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动力所在。

推荐访问:事迹 感动中国 人物 有哪些感动中国的人物事迹 当代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10大感动中国人物及其事迹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简介 2017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最近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感动中国的人物和事迹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简短 100位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