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小达文秘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发言稿 述职报告 事迹材料 自查报告 策划方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正文

坚定政治信仰心得体会10篇

时间:2022-05-15 11:50:08 浏览量:

坚定政治信仰心得体会10篇

坚定政治信仰心得体会篇1

  中国共产党百年长江情·红色篇“信仰的味道”为何甘甜无比

  开篇的话: 在五千年的风云变幻中,长江,不断在涤荡着历史的尘埃。 长江的洪流传递了中华民族觉醒的先声。五位湖北籍中共“一大”代表与南湖红船一道,“溯洄从之,道阻且长”,中国共产党人从长江边出发,开辟了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的新天地。

  长江的浪花涌动着现代中国浩浩荡荡的革命潮流。日出江花红胜火。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点燃的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唤醒工农千百万,齐心干!”“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南昌的枪声宣告了中国人民自己的军队诞生了!“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国工农红军以长江为轴,穿越川藏无人绝境,胜利完成了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斗争的新的伟大进军。

  长江两岸吹响了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号角。“神兵到来谁敢阻,饮马长江浒。”早在1949年,在解放战争的渡江战役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用坚定的意志炮击无视警告擅自闯入长江下游水域前线地区的英国皇家海军紫石英号军舰,终止了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肆意干涉……从嘉兴南湖的最初出发,到“铜锣一响四十八万”血与火的抗争;从千里挺进大别山的逐鹿中原,到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百舸争流。长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追求独立当之无愧的起点,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扬帆起航处!

  这是一个习近平总书记讲述的信仰故事:

  一天,一个小伙子在家里奋笔疾书,妈妈在外面喊:“你吃粽子要加红糖水,吃了吗?”他说:“吃了吃了,甜极了。”结果老太太进门一看,这个小伙子埋头写书,嘴上全是黑墨水。结果吃错了,他旁边一碗红糖水,他没喝,把那个墨水给喝了。但是他浑然不觉啊,还说,“可甜了可甜了”。这人是谁呢?就是陈望道,他当时在浙江义乌的家里,正在翻译《共产党宣言》这本书。于是由此就说了一句话: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真正的共产党人才能品味信仰之甘、真理之甜,才会为追寻真理、践行信仰吃百般苦、受千般困、担万般难。

  1920年农历春节前,陈望道回到分水塘村。5月将《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稿带至上海,交由陈独秀和李汉俊校阅,8月在上海印刷出版,到1926年5月已刊印17版。

  分水塘村内有一口水塘,一半流向义乌,一半汇入浦江。小小村落在历史潮流裹挟中奔向大江,革命者高擎信仰旗帜,汇入真理大潮,《共产党宣言》成为共产党人创造信仰故事的起点。

  1936年,毛泽东在陕北的窑洞里对美国记者斯诺说,正是读了《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这三本书后,开始树立起马克思主义信仰。自1920年夏天起,他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认为它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此后“一直没有动摇过”。

  许多共产党人是《共产党宣言》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毛泽东说他读《共产党宣言》不下一百遍,朱德临终前仍在交流学习《共产党宣言》新译本心得,邓小平说《共产党宣言》是自己的入门老师。彭湃21岁出国留学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读到《共产党宣言》,认为找到救国良方,从此荣华富贵、高官厚禄,被他弃如敝屣。1927年春,绞架下的李大钊目光坦荡:“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1927年至1937年间,在龙华监狱殉难的革命者难以计数,包括彭湃、罗亦农和陈独秀的两个儿子陈延年、陈乔年,柔石、殷夫、冯铿等左联作家。面对敌人威逼利诱,他们毅然用生命捍卫信仰。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革命者为什么能视死如归?共产党人“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持之以恒笃定信仰,前仆后继践行信仰。

  习近平坚信,马克思主义仍“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是一座令人仰止的人类智慧高峰,宣示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坚定信念。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为真理而献身,应是每一名中国共产党人一生不变的信仰。

坚定政治信仰心得体会篇2

  让“法治”成为国家信仰

  近日开幕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现场,一本本厚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摆放在与会人员面前。这也是民法典各分编草案与20xx年制定的民法总则“合体”后,首次以完整版中国民法典草案的形式亮相。

  民法典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离不开民法。根据民法典编纂工作计划,到2019年12月,将2017年3月出台的民法总则同经过常委会审议和修改完善的民法典各分编草案合并为一部完整的民法典,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这次也是民法典(草案)首次整体亮相。

  编纂民法典的背后是中国立法进程的一个缩影。“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作为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法律也必然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和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在20xx年形成,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并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断完善和发展。但也要看到,当前我国一些法律规范仍然存在着不协调、不适应、不好用的问题,特别是在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生态环境等领域,仍然存在着法律规范该硬不硬、该严不严、该重不重的问题,法律规范体系还需要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因此,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仍然是一项艰巨繁重的历史任务,民法典的编纂就是这样的典型代表,必须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不断提高立法效率,加快完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体系,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制度规定和社会规范体系,不断增强法律规范体系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基本依据。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不仅要有一套健全、优良的法律体系,更需要行之有效地付诸实践。过去我们强调“法制”,是制度的制,我们通常称为“刀制”,现在更加强调“法治”,是治理的治,通常称为“水治”。过去我们强调遵法,是指遵守法律,现在更加强调尊崇法律。也就是说我们要更加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公平正义,真正感受到法治的力量。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作出了专门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努力方向、目标要求和重点任务。从大背景看,改革开放40多年,新中国成立72年,风云变化、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宪法和法律的保证和推动,进入新时代,面对新任务,迎接新挑战,迫切要求我们在加强立法、执法、司法的同时,更要进一步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宣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使法治精神深入人心,以法治精神凝心聚力。

  让“法治”成为国家信仰。“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这才是法治的力量所在、尊严所系。法治宣传教育要以人为本,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用生动的案件事例、鲜活的语言,把宏大叙事和具象表达结合起来,推动宣传教育讲准、讲透、讲活,使文本上的法律真正活起来、落下去,使法治精神深入人心,以法治精神凝心聚力——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在公共场所设置宣传元素,看得见、找得到。要加强以案普法,加强新媒体新技术的运用,做到宣传内容为群众所需、宣传方式为群众所喜、宣传成效为群众所赞,融入群众日常生活,推动常态化、制度化,努力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社会氛围。

坚定政治信仰心得体会篇3

  《百炼成钢》,信仰在“铁石相击”之中迸发光芒

  建党百年微专题片《百炼成钢——党史上的今天》于2021年1月1日起在湖南卫视19:30黄金时段播出。此片共365集,每天播出一集,每集3至5分钟。节目与中央党史文献研究院合作,着力打造一部微型史卷,从一片雪花、一张照片等说起,一起回顾建党100周年以来的大事件,是2021年全国第一个开播的庆祝建党百年节目。

  历史的峰回路转中,必然有一种精神在薪火相承。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百年的峥嵘岁月,百年的风雷激荡。中国共产党从一个仅有50多人的小党,发展到了拥有90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从嘉兴南湖红船上寻找光明的摆渡人,到驾驭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领航者,中国共产党与亿万人民一起,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奋力书写了“当惊世界殊”的壮丽诗篇。沿着历史的灿烂长河,重走信仰的淬炼之路,追寻革命先辈伟大的足迹——建党百年微专题片《百炼成钢——党史上的今天》带着这个立意而来,显得恰逢其时、意义非凡。

  一头绘就着感天动地的百年史诗,一头开启着第二个百年的壮阔篇章,站在“时”与“势”的十字路口,我们不仅发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时代之问。问题同样是时代的声音。如今,在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很多人把观察的目光投向这个东方大国的执政党,“中共学”成了海外中国研究中的“显学”,每个月都有大量论文和著作面世。和它们在理论领域高屋建瓴不同的是,作为着眼于历史现实题材的作品,建党百年微专题片《百炼成钢——党史上的今天》选择了见微知著,在光影之中,绘就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图谱。

  如果说“百炼成钢”是一种历史的铁石相击,那么在“火花”的迸发,就是点点滴滴的时代注脚。不妨选取《百炼成钢——党史上的今天》其中的一个节目,以飨读者。“1949年1月7日,淮海战役进入最后的总攻阶段,全国解放战争胜利的大局已经十分明朗,新中国的朝日光芒喷薄欲出。在这个时间节点,党中央召开一月政治局会议,就是为了防止胜利前夕再出现曲折。会上,毛主席明确指出,第一,‘我们决不要使胜利冲昏自己的头脑’,第二,‘我们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而不容许半途而废’。”中国共产党人在开天辟地之时,始终保持着一份赤子之心,历史则记录下每一个人的奋斗与心声,也会给后来者一个肯定的回答——怀揣着信仰前行,就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这也是我们今天看《百炼成钢——党史上的今天》,能从内心里更加笃定马克思主义能在世界的东方吸引如此众多信仰者的原因所在。

  了解中国,必须了解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国共产党,才能读懂中国。《百炼成钢——党史上的今天》把百年党史恢弘画卷徐徐展开,通过“每一天”的切入视角,展现丰富生动的历史细节,真正满足了观众对宏大叙事的传播需求,也清晰地标注出共产党人从历史深处走来的精神坐标。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百炼成钢——党史上的今天》从1921年1月1日开始,以聚焦“新民学会新年会议——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引子,就此带出一段波澜壮阔的民族复兴之征程。是心灵密码,也是精神基因。一百年之后的我们也将在其中汲取养分和力量,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坚定政治信仰心得体会篇4

  坚定“人民”信仰,站稳“人民”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银川贺兰县稻渔空间乡村生态园,沿着田埂走向稻田深处,脚步从容坚定,把对人民的深情和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担当深深地融合在一起。“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初心使命,党员干部要紧随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田间地头,坚定“人民”信仰,站稳“人民”立场,不断造福于民。

  以“三农”为首,践行“人民”使命不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党员干部要明确思路,深化认识,切实把工作做好。一要加快构建促进农民增收长效政策机制。要统筹资源配置和关系调节,从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促进城乡平衡发展,让广大农民都尽快富裕起来。二要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发展。要加快构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度,建立健全农业保护制度,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积极探索新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完善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确保农民利益不受到损害。三要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坚持党管“三农”,实现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障,党员干部要充分认清当地产业优势,集中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积极培养专业人才,鼓励本地人回乡创业,要在发展中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力求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以“脱贫”为要,坚守“人民”初心不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对标‘两不愁三保障’,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一鼓作气、尽锐出战,确保如期实现脱贫目标。”脱贫攻坚事关两个一百年伟大目标实现,党员干部要明确工作方向,做到思路清晰,确保完成任务。一要用好关键人。要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帮扶责任人,他们是脱贫攻坚战中第一人,始终站在实现精准扶贫、带领广大贫困人员走上富裕的最前线,通过严厉管理、强化培训、保障待遇等措施,增强帮扶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激励其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战。二做好关键事。要全面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工作要求,做实贫困家庭孩子义务教育工作,提升教育稳定性。要加强医疗基础卫生建设、坚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制度等措施,做牢贫困家庭基本医疗服务工作。要对房屋进行严格的质量安全评估,大力推进危房改造,做细贫困家庭住房安全工作。三要抓好关键点。党员干部要强化脱贫攻坚责任担当,深刻认识脱贫攻坚任务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狠抓作风建设,从严从实完成脱贫工作,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以“惠民”为重,恪守“人民”承诺不忘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各项惠民政策,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惠民工程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党员干部定当全力以赴。一要推进就业惠民工程。要面向社会兴办各类免费职业培训,通过上岗前技能培训,拓宽群众就业渠道。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持续推进社保补贴管理办法等措施,提升企业吸纳就业能力。二要推进社保惠民工程。加快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物价变动情况来动态调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指导标准,通过“互联网+”技术建立多元化社保公共服务平台,提高社保服务水平,让社保经办服务更加便民惠民。三要推进安全惠民工程。要牢固树立“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安全责任制,加大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大检查和专项整治力度,深入排查各类安全隐患,严厉打击各类非法生产经营活动,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坚定政治信仰心得体会篇5

  守望信仰的高山

  雄关漫道、战胜艰险,理应激荡信仰的力量,挺起脊梁、敢于担当,执着追求、坚定前行。有了雄健的精神,就一定能不断创造新的人间奇迹

  从江西瑞金出发,在贵州遵义转折,于甘肃会宁会师,在陕西延安扎根。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

  在会宁长征胜利纪念馆的序厅,主题为“万水千山”的壁毯格外醒目。边走边看,一份份史料、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实物,再现了长征的波澜壮阔。长征途中的艰险与考验、牺牲与拼搏直击人心。讲解员分享了红军第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断肠明志”的故事,讲到这是他对生命的理解,“不是简单的‘活着’,而是‘活着’背后的信仰”。的确,长征胜利启示我们: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没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撑,要取得长征胜利是不可想象的。”征服皑皑雪山、穿越茫茫草地,无数红军将士舍生忘死、抛洒热血。讲解员动情地说:“这些牺牲的红军用生命铸就了一个信仰与胜利的高度。”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不论时代如何变迁、环境如何变化,我们党始终能保持强大战斗力,恰恰是因为人们心中有一座理想信念的高山,任凭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

  今天,人们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望着信仰的高山。1936年10月,为掩护主力部队会合和休整,红四方面军红5军副军长罗南辉带伤指挥大墩梁阻击战,不幸牺牲。一次,四川来访团队寻访“老乡”罗南辉,听说有位“马支书”义务看护陵园十几年,凑了些钱送给他以示感谢。“马支书”说:“他们连命都不要了,我们做这些算什么。”言毕,分文未取。讲这个故事时,会宁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馆长李俊丰说,大家在大墩梁上纷纷接过旗帜,继续长征。信仰如磐石,可破却不可夺其坚;如丹岩,可磨而不可夺其赤。以信仰创造奇迹,以守望信仰充实生命,以传承长征精神完成一次心灵书写,激励我们走好新的长征路。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面临着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再闯很多“娄山关”“腊子口”、再跨很多“雪山”“草地”,都需要精神支撑、信仰坚守、价值指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长征要持续接力、长期进行,我们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雄关漫道、战胜艰险,理应激荡信仰的力量,挺起脊梁、敢于担当,执着追求、坚定前行。有了雄健的精神,就一定能不断创造新的人间奇迹。

  面对采访,李俊丰馆长说,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时,给观众讲解完一场,自己也会豁然开朗,充满前行的力量。“风雪漫过桃花山,脚步依然向前,艰难跋涉在风雪中,人心上旗帜不倒信念如磐……翻过风雪中的雪山,才懂得千秋伟业任重道远。民族复兴在眼前,壮美河山一幅画卷。”如今,一首原创红歌《风雪漫过那座山》响彻会宁会师地,鼓舞人们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坚定政治信仰心得体会篇6

  坚定“人民”信仰,站稳“人民”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银川贺兰县稻渔空间乡村生态园,沿着田埂走向稻田深处,脚步从容坚定,把对人民的深情和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担当深深地融合在一起。“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初心使命,党员干部要紧随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田间地头,坚定“人民”信仰,站稳“人民”立场,不断造福于民。

  以“三农”为首,践行“人民”使命不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党员干部要明确思路,深化认识,切实把工作做好。一要加快构建促进农民增收长效政策机制。要统筹资源配置和关系调节,从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促进城乡平衡发展,让广大农民都尽快富裕起来。二要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发展。要加快构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度,建立健全农业保护制度,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积极探索新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完善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确保农民利益不受到损害。三要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坚持党管“三农”,实现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障,党员干部要充分认清当地产业优势,集中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积极培养专业人才,鼓励本地人回乡创业,要在发展中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力求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以“脱贫”为要,坚守“人民”初心不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对标‘两不愁三保障’,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一鼓作气、尽锐出战,确保如期实现脱贫目标。”脱贫攻坚事关两个一百年伟大目标实现,党员干部要明确工作方向,做到思路清晰,确保完成任务。一要用好关键人。要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帮扶责任人,他们是脱贫攻坚战中第一人,始终站在实现精准扶贫、带领广大贫困人员走上富裕的最前线,通过严厉管理、强化培训、保障待遇等措施,增强帮扶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激励其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战。二做好关键事。要全面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工作要求,做实贫困家庭孩子义务教育工作,提升教育稳定性。要加强医疗基础卫生建设、坚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制度等措施,做牢贫困家庭基本医疗服务工作。要对房屋进行严格的质量安全评估,大力推进危房改造,做细贫困家庭住房安全工作。三要抓好关键点。党员干部要强化脱贫攻坚责任担当,深刻认识脱贫攻坚任务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狠抓作风建设,从严从实完成脱贫工作,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以“惠民”为重,恪守“人民”承诺不忘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各项惠民政策,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惠民工程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党员干部定当全力以赴。一要推进就业惠民工程。要面向社会兴办各类免费职业培训,通过上岗前技能培训,拓宽群众就业渠道。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持续推进社保补贴管理办法等措施,提升企业吸纳就业能力。二要推进社保惠民工程。加快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物价变动情况来动态调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指导标准,通过“互联网+”技术建立多元化社保公共服务平台,提高社保服务水平,让社保经办服务更加便民惠民。三要推进安全惠民工程。要牢固树立“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安全责任制,加大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大检查和专项整治力度,深入排查各类安全隐患,严厉打击各类非法生产经营活动,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坚定政治信仰心得体会篇7

  中国共产党百年长江情·红色篇“信仰的味道”为何甘甜无比

  开篇的话: 在五千年的风云变幻中,长江,不断在涤荡着历史的尘埃。 长江的洪流传递了中华民族觉醒的先声。五位湖北籍中共“一大”代表与南湖红船一道,“溯洄从之,道阻且长”,中国共产党人从长江边出发,开辟了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的新天地。

  长江的浪花涌动着现代中国浩浩荡荡的革命潮流。日出江花红胜火。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点燃的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唤醒工农千百万,齐心干!”“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南昌的枪声宣告了中国人民自己的军队诞生了!“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国工农红军以长江为轴,穿越川藏无人绝境,胜利完成了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斗争的新的伟大进军。

  长江两岸吹响了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号角。“神兵到来谁敢阻,饮马长江浒。”早在1949年,在解放战争的渡江战役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用坚定的意志炮击无视警告擅自闯入长江下游水域前线地区的英国皇家海军紫石英号军舰,终止了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肆意干涉……从嘉兴南湖的最初出发,到“铜锣一响四十八万”血与火的抗争;从千里挺进大别山的逐鹿中原,到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百舸争流。长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追求独立当之无愧的起点,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扬帆起航处!

  这是一个习近平总书记讲述的信仰故事:

  一天,一个小伙子在家里奋笔疾书,妈妈在外面喊:“你吃粽子要加红糖水,吃了吗?”他说:“吃了吃了,甜极了。”结果老太太进门一看,这个小伙子埋头写书,嘴上全是黑墨水。结果吃错了,他旁边一碗红糖水,他没喝,把那个墨水给喝了。但是他浑然不觉啊,还说,“可甜了可甜了”。这人是谁呢?就是陈望道,他当时在浙江义乌的家里,正在翻译《共产党宣言》这本书。于是由此就说了一句话: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许多共产党人是《共产党宣言》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毛泽东说他读《共产党宣言》不下一百遍,朱德临终前仍在交流学习《共产党宣言》新译本心得,邓小平说《共产党宣言》是自己的入门老师。彭湃21岁出国留学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读到《共产党宣言》,认为找到救国良方,从此荣华富贵、高官厚禄,被他弃如敝屣。1927年春,绞架下的李大钊目光坦荡:“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1927年至1937年间,在龙华监狱殉难的革命者难以计数,包括彭湃、罗亦农和陈独秀的两个儿子陈延年、陈乔年,柔石、殷夫、冯铿等左联作家。面对敌人威逼利诱,他们毅然用生命捍卫信仰。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革命者为什么能视死如归?共产党人“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持之以恒笃定信仰,前仆后继践行信仰。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为真理而献身,应是每一名中国共产党人一生不变的信仰。

坚定政治信仰心得体会篇8

  心中有信仰 脚下有力量

  崇尚英雄、缅怀先烈,激扬英雄精神、砥砺家国情怀,让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火不熄

  从打响武装反抗第一枪的南昌,到燃起星星之火的井冈山;从建立第一个红色苏维埃政权的瑞金,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于都走进江西,重温一段段可歌可泣的红色历史,内心总会被一种力量震撼。每段故事,都让人热血澎湃。历经岁月沉淀,那些英雄形象如珍珠一般,熠熠生辉。

  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一组关于贺龙元帅的文物引人注目。其中一张珍贵的党员登记表,填写细节格外动人,比如动产、不动产、现金各多少一栏,贺龙写到什么都没有;在工农军政各界有什么社会关系?他们对革命的态度怎样?一栏,他写到以前的社会关系,参加革命后都不来往了。这是革命者的坚定,也照见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品格。

  英雄壮举,源自坚定如钢铁的信仰,千磨万击还坚劲。1927年南昌起义前,贺龙作为当时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军长,是很多力量争相拉拢的对象,但他不为所动。1927年7月28日,周恩来抵达南昌的第二天,便来到贺龙指挥部,将起义计划全盘告知,并传达中央决定,任命贺龙为代总指挥。当时还不是党员的贺龙斩钉截铁地说:我完全听共产党的命令,党要我怎么干就怎么干。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正是有了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我们才能战胜一个个艰难险阻。

  英雄壮举,源自为国为民的赤子情怀,虽九死其犹未悔。1935年3月,红军已在长征途中,而奉命在苏区坚持斗争的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刘伯坚,不幸被捕,就义前留下一封信,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在瑞金叶坪革命旧址,红军烈士纪念塔巍然耸立,前面的地面上铺着踏着先烈血迹前进八个苍劲大字,塔身镶嵌着密密麻麻的碎石,犹如为革命牺牲的烈士,让瞻仰者心情起伏、热泪盈眶。以天下苍生幸福为念,为崇高事业义无反顾,无数英烈用个人生命的舍得换人民群众的获得,在历史长河中汇聚起坚不可摧的前进力量。

  英雄的足迹,犹如夜空中闪闪发亮的灯塔,指引着前行之路。南昌起义失败后,陈毅诚恳地开导同志们,只有经过失败考验的英雄,才是真正的英雄。革命低潮时,面对红旗还能打多久的疑问,毛泽东同志用诗一般的语言阐明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而今,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距离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从未如此之近。行百里者半九十,实现既定奋斗目标还需要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还需要发扬英雄精神、激发奋斗热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是英雄辈出的民族,新时代是成就英雄的时代。回望百年党史,人们愈加强烈地感受到,今天尤须崇尚英雄、缅怀先烈,激扬英雄精神、砥砺家国情怀,让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火不熄。

坚定政治信仰心得体会篇9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信仰就是那星星之火,雕刻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点燃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思想火炬,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征程。

  信仰何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习近平总书记如是说。从1921年嘉兴南湖红船上的微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的伟大宣言,再到新时代“中国号”巨轮的乘风破浪,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历久弥新,从未动摇。

  信仰就是忠诚。忠诚,是共产党人融入血液里的高贵品格,它在敌人的毒刑拷打下,在糖衣炮弹的诱惑里,在忍饥挨饿的困境中,也从不妥协、退让。一旦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就是一辈子的坚守,数辈人的传承。被关押在渣滓洞中的江姐,受尽了敌人的各种酷刑——老虎凳、吊索、带刺的钢鞭、撬杠、电刑……敌人甚至把竹签钉进她的十指。“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面对敌人的酷刑,江姐毫不动摇,“你们可以打断我的手,杀我的头,要组织是没有的。”1949年11月14日,江姐被敌人杀害,为共产主义理想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江姐只是无数革命烈士的一个缩影。“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是多少党员的真实写照,李大钊、杨靖宇、董存瑞、赵一曼、刘胡兰……他们把生死置之度外,用忠诚谱写一曲曲救亡图存壮歌。

  信仰就是担当。“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祸福避趋之。”中国共产党从来都是哪里危险出现在哪里,哪里需要出现在哪里,眼中只有民族大义、群众利益,没有个人私利。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广大党员干部挺身而出,用血肉之躯筑起抗击疫情的钢铁长城。在基层,党员们24小时坚守,把好疫情防控“第一道门”:参与排查、监测体温、消毒打扫、运送物资……有效地防止了疫情的扩散。在医院,他们大吼一声“党员先上”,把厚厚的防护服套在身上,义无反顾地来到患者面前,尽心竭力地守护他们的安宁。“最困难的工作、最辛苦的岗位,党员必须先上,这个没有商量”,铮铮誓言彰显着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书写着信仰的力量。

  信仰就是敬畏。因为信仰,中国共产党把“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写进党章,把实现共产主义当做毕生追求。崇高的理想信念不容亵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权力观,保持高尚精神追求,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敬畏不是望而却步,而是存戒惧、守底线。99年来,中国共产党从最初的50余人不断发展壮大到今天的9000万人,就是因为始终对人民群众、对共产主义、对党纪法规心存敬畏,才能得到人民群众长期的拥护与爱戴,中国共产党也因此才能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战,开拓进取,最终赢得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100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是理性的、科学的、经得起历史和时间检验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守信仰,中国共产党就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必将带领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从辉煌走向辉煌。

坚定政治信仰心得体会篇10

  树立正确党史观 增强理想信仰力

  是什么使一个书香门第、富绅家庭的小姐放弃优渥的生活,冲破重重阻力投身革命?是什么使一个娇弱的女子释放出强大能量,为了保守党组织的秘密,甘愿忍受酷刑的折磨、骨肉的分离、生命的陨落?宁远革命烈士柏忍用她的行动给出了答案——这是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只有学好党史,我们才能看清前行的路。要在学习百年党史中汲取经验,必须树立正确党史观,坚定理想信念,从中获取披荆斩棘的力量和勇气。

  树立正确党史观,就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革命理想高于天,多少像柏忍一样的仁人志士与封建家庭决裂,义无反顾地投身于革命洪流,抛头颅、洒热血在所不惜;新中国建设初期,中央军委一声令下,新疆10万大军就地转业,屯垦戍边,住进了地窝子,多少人为了建设新中国,争着抢着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新冠疫情肆虐期间,当西方国家政坛还在推诿、甩锅,置人民生死于不顾时,我国多少医务工作者、一线防控人员在党的号召下逆向而行,与疫魔赛跑,创造了疫情防控史上的新奇迹。这就是理想的力量,心底无私天地宽,虽千万人吾往矣。正是共产主义这一崇高的理想,激励着千千万万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前仆后继、英勇奋斗。

  树立正确党史观,就要用好历史唯物主义这面镜子。要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例如,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依然存在发展不均衡、权力监督不到位、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不足等问题,肯定不能就此得出今不如昔的结论,我们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辨别现象和本质。只有透过历史唯物主义这个“透视镜、显微镜、望远镜”,我们才能不为杂音所扰,不为谣言所惑,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树立正确党史观,就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过去一段时间,网上历史虚无主义一度甚嚣尘上,打着还原历史真相的旗号,曲解、戏说、解构党的历史,或一叶障目,或混淆黑白,或充当“历史发明家”,极力丑化英雄。有的以人类的生物属性来证实英雄壮举之不可能,如黄继光的肉身堵不住枪眼,邱少云在烈火焚烧中不可能不翻身等等……有的极尽污蔑造谣之能事,如虚构狼牙山五壮士是鱼肉乡里的逃兵,村民向日军告密来剿,并将五人骗上狼牙山绝路等等……他们对革命烈士的精神力量视而不见,对社会主义中国创造的人间奇迹选择性失明。“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不管这些人出于何种目的、何种心态编造、歪曲历史,永远也阻碍不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越过重重艰难险阻,踏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信仰 坚定 坚定信仰信念信心心得体会 坚定信念信仰心得体会 如何坚定政治信仰 学习讲政治有信念心得体会 坚守政治信仰 坚定理想信念 弘扬传统文化坚定理想信念政治心得 怎样做到坚定政治信仰 信仰信念心得体会 始终坚定政治信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