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小达文秘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发言稿 述职报告 事迹材料 自查报告 策划方案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培训体会14篇

时间:2022-08-11 18:25:03 浏览量: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培训体会14篇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培训体会篇1

  学习新课标这段时间,我对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对教研活动的开展也有了更多的思考。用新课标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这给我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上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我将这次新课程学习体会总结如下:

  1、在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抓好学生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学初,积极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使其端正学习态度,树立道德意识,提高认识能力。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细心发掘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评价肯定,正确引导学生的行为,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通过学习,更新理念,克服以往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我们应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能力。并将自己的这些认识通过教研活动传递给道德与法治教研团队,提升全体道德与法治教师的业务修养。

  3、抓好常规工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结合新教材理论知识,课堂上设计新颖、愉快的教学方法,增强趣味性,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掌握知识、技能。发挥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培养了学生乐学的兴趣。

  4、在教学中,我们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时代赋予我们的不仅是机遇、更多的是挑战。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关注核心素养,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补充说明、实践,创新活动方式、提升课堂效率,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培训体会篇2

  4月21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及16学科课程标准正式发布。我第一时间对新的课程方案和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进行了通读。新的课程方案优化了课程设置,将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整合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一体化设计,完善了培养目标、细化了实施要求。新的课程标准,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学段衔接。实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推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广大教育工作者也有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把握课程性质,培育时代新人

  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道德与法治教育基于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以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和法治观念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系统化教育,在道德教育中发挥法治对道德的促进作用,在法治教育中发挥道德对法治的滋养作用,使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培养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为思政课教师,必须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结合课程的政治性、思想性和综合性、实践性,正确解读教材释放的信息,充分发挥学校主导作用,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拓宽教育途径,创新教育方法,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教学内容要围绕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法治精神,把“德”与“法”养成在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中,从而助推国民素质全面提升的国家战略。

  强化课程理念,落实立德树人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先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是党中央在新时代对教育根本任务的新概括,是对学校德育地位和作用的新认识,是对学校教育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为思政课教师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成长规律,按照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思路,强化课程设计的整体性,立足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建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知行合一,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明确课程目标,实现核心素养

  新课标指出,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道德与法治课程,明确强调要着力培养学生五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作为思政课教师,对于教材一定要正确的理解和把握,对于课程目标的建立需要紧紧围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使学生形成健全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形成法治信仰和维护公平正义的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

  思政课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因此全体思政教师一定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要”和“八统一”要求,积极修为,努力将课堂作为发挥自己作用的主要岗位阵地,切实承担好铸魂育人的时代重任。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名师工作室,首先要以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组织教师进行深入地学习,帮助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新理念、新目标、新要求。其次加大教研力度,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教研工作方向,结合新课标要求重点开展教学过程方法探索、教法研究、教师专业培训、教学评价研究、教学调研指导等教研工作,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促进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高质量发展。最后作为学科带头人,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为打造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助力。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培训体会篇3

  知识积累·学无止境

  本次讲座主讲人为国家教材委委员、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韩震老师。韩震老师主要从本次修订的主要背景和追求、主要变化与突破、课程性质与理论、实施中的重点与难点以及教材的编写要求五个方面展开详细的介绍。

  一、本次修订的主要背景和追求

  作为在义务教育阶段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要聚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本次修订的主要背景和追求在于:体现新时代培养担当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坚持价值导向,突出政治性,特别是党的领导;坚持核心素养导向;加强一体化设计,注重整合和统筹。

  二、主要变化与突破

  本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的修订主要变化与突破体现在:凝练了五大核心素养;指向核心素养落实的课程目标;基于课程核心素养的结构化内容组织与设计;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坚持素养导向的教学建议以及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与考试命题六个方面。

  三、课程性质与理念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性质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综合性、实践性。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理念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挥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课程一体化设计;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综合性课程;坚持教师价值引领和学生主体构建相统一,建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知行合一。

  四、实施中的重点与难点

  本次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实施中的重点与难点体现在:观念的突破;育人方式的改革;评价方式的改变以及教育知识体系和研修方式的改变四个方面。

  五、教材编写要求

  此部分韩震老师从教材编写原则、教材内容选择以及教材编排与呈现形式三个方面进行介绍。最后指出教材要做到一个坚持、五个体现,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以及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培训体会篇4

  知识积累·学无止境

  本次讲座主讲人为国家教材委委员、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韩震老师。韩震老师主要从本次修订的主要背景和追求、主要变化与突破、课程性质与理论、实施中的重点与难点以及教材的编写要求五个方面展开详细的介绍。

  一、本次修订的主要背景和追求

  作为在义务教育阶段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要聚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本次修订的主要背景和追求在于:体现新时代培养担当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坚持价值导向,突出政治性,特别是党的领导;坚持核心素养导向;加强一体化设计,注重整合和统筹。

  二、主要变化与突破

  本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的修订主要变化与突破体现在:凝练了五大核心素养;指向核心素养落实的课程目标;基于课程核心素养的结构化内容组织与设计;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坚持素养导向的教学建议以及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与考试命题六个方面。

  三、课程性质与理念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性质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综合性、实践性。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理念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挥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课程一体化设计;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综合性课程;坚持教师价值引领和学生主体构建相统一,建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知行合一。

  四、实施中的重点与难点

  本次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实施中的重点与难点体现在:观念的突破;育人方式的改革;评价方式的改变以及教育知识体系和研修方式的改变四个方面。

  五、教材编写要求

  此部分韩震老师从教材编写原则、教材内容选择以及教材编排与呈现形式三个方面进行介绍。最后指出教材要做到一个坚持、五个体现,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以及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培训体会篇5

  随着2022版各科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的教育即将步入一个新的时代。我们三年级三位带《道德与法治》的老师一起研读了新《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呈现了下列亮点:

  一、新课标强化了课程立德树人的育人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鼓励广大思政老师要“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立德树人。新《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也旗帜鲜明地强调了课程性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拔节孕穗期”,道德与法治课程要精心引导和培育,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二、一体化设计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

  道德与法治课程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将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围作为建构课程的基础;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按照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思路,依据我与自身,我与自然、家庭、他人、社会,我与国家和人类文明关系的逻辑,以螺旋上升的方式组织和呈现教育主题,强化课程设计的整体性。

  三、有机融合多种因素,构建全新德育课程体系

  新课程改革将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合为“道德与法治”,以道德与法治教育为框架,有机融入国家安全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劳动教育,以及信息素养教育、金融素养教育等相关主题,强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革命传统和法治教育。

  四、增强了操作性指导

  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一学——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道德与法治是门有思想,有温度、有深度、有宽度、有故事、有趣味有色彩的课程,我们要把握好这门课程的灵魂和实质,真正让这门课照亮学生的心灵世界,促进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培训体会篇6

  开拓视野·行以致远

  以上是我在本次讲座学习中知识方面的收获。韩震老师的详细讲解为一线教师深入了解《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2022年版)》内容指明方向、奠定基础。本次讲座,韩震老师的独到见解令我印象深刻,醍醐灌顶。现将感悟进行总结分享。

  一。新课标的修订属于历史进程中的一部分

  新事物的出现是应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它的产生对于社会的发展与推进是有意义的。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是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教育教学的需要而产生的,与党的理论、重大实践应同步推进。难度大、变化大是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的特点。有新突破、新亮点,属于历史进程中的一部分。韩震老师的观点令我体会到新课程方案与新课程标准的发布有价值、有意义。

  二。不是为生活而生活,是通过生活讲道理

  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求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真正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当我们真的为之努力而展开教学的时候,我们会体悟到作为一名思政教师是如此的美好与幸福。我们是接地气的,是亲近生活、亲近学生的。我相信每一名思政教师都在为此做着努力,尽管这还需要些许时间,但是这种探索的过程也是价值满满。韩震老师谈到:不是为生活而生活,而是通过生活讲道理。韩老师的观点令我体会到作为一名思政教师的使命感。

  三。核心素养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内涵体现在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以及责任意识。这五个方面的体现不应是孤立存在的,而应是一种核心素养间的关联,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核心素养不是分解的动作,而应是一致性、连贯性的动作“成品”。另外,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影响个人的一时,而应是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一生影响。这种影响就是即便学生不能清晰的记得老师所讲的知识是什么,但是依然能够深刻的认同老师所传授的道理。

  四。过程性评价与行为评价更重要

  作为一线教师,成绩有时作为我们评价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韩老师认为与笔试的成绩相比,过程性评价与行为评价更为重要。对于此观点,我深表认同。我常常跟学生说这样一句话;“学习成绩不能代表所有,但是至少代表这一阶段大家的学习态度。”是的,态度很重要。老师不是要求人人考满分,而是希望学生都能积极向上。这种积极向上的状态就是一种过程评价。同样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希望在学生身上看到一股正能量——乐于助人、坦诚相待、无私奉献。这种关于正能量的评价就是一种行为评价。

  五。教师以身作则,教师“教的好”是关键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其实教师教的不仅仅是书本的知识,教师本身就会带来一种影响。这种影响也属于教育资源之一。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求学生对书本知识掌握准确,我们自身就应该扎实学识;我们要求学生诚实守信、我们自身就应该信守承诺;我们要求学生以礼待人,我们自身就应该文明有礼。“言传不如身教”,我们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通过此次《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讲座的学习,我积累了知识、开拓了视野。学无止境,行以致远。教师的成长推动学生的成长;学生的成长也成就了教师的成长。这也是教育的一种特殊意义。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培训体会篇7

  新课标“前言”指出:“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的变化发展对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道德与法治教师应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主动迎接来自新课程的挑战。

  一、走进新课程,走出传统教学误区

  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冷落和贬低学生的发展、探究学习;自我封闭不与其他学科相渗透;在实践中对学生的学习进步极端处理,死记硬背;评价的标准也是看你记了多少,而不是看你掌握了多少。这种学习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会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注重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的培养”。这就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尽快走出传统教学的误区,充分发挥本学科吸引学生的独特条件(如社会人文、时政法治、名人轶事、心理健康等),把道德与法治教学置于广阔的社会现实中,充分了解和把握新课标,倡导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坚持“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原则,即坚持科学的态度进行创造性地教学。

  二、积极设计开放的教学目标

  开放的教学目标,按新课程理念可分为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在考虑教学目标时既要着眼显性的(看得见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短期的可检测目标,更要着眼隐性的(看不见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长期的、不可测的目标,坚持单一与综合相结合;坚持显性与隐性相结合;坚持长期与短期相结合。

  有教育专家指出,新时代的中国教育,除了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和应用能力外,还要强调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要求学生能够自主探究、有效地学习,注意培养国际合作与国际竞争意识。

  因此,结合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目标任务,在教学中设置开放性教学目标,有显性的、单一的、近期的,也有隐性的、长期的、综合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培养时代新人,这正是新课标理念的体现。

  三、善于发现和利用课程资源

  1、教师要用好教科书。读好课本、用好课本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师要由教材教转变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为师生的教与学所用。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如指导学生阅读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类书籍,可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红色基因,进行依法治国、立德树人教育,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人文环境,还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学习强国”平台推荐的时政类、文化类栏目内容,学习《公民道德建设纲要》《未成年人保护法》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读本等。

  3、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无字书。生活是一本无字书,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让学生积极关注社会生活、学生生活,如定期组织学生去学习参观烈士陵园、博物馆;组织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社会调查,并鼓励他们针对调查结果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在学校举行“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知识竞赛,举办在国旗下的讲话等活动,让学生从生活中、实践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感悟人生的真谛,找到做人的尊严和生命的支撑点。这正是新课标的德育目标所要达到的归宿点。

  4、要注意学科间的综合,拓展教材。各学科之间是融会贯通的,新课标更加注重学科间的交叉,因此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切忌把道德与法治课变成纯政治理论课,应将各学科相关知识综合起来讲解,在这种综合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激发学生通过各学科知识来理解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知识点,又用道德与法治的辩证思维方法指导其他学科的学习。

  5、要用好优质远程网络教育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网络视频资料、各类教育软件、多媒体设备、自然和人文景观、人力资源等,因地制宜,积极创造和丰富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

  四、不断拓展和开阔思维空间

  新课标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如面向学生、面向社会、面向生活,关注人文精神,全面提高政治素养,重视学生生活实践,积极倡导自主探究,这就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紧紧跟上新课标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要充当课堂教学的对话者、商谈者和促进者。问题由学生提出,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并让学生去解决,同时要不断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树立学生自主学习、充分想象的信心,这样才能真正地解放学生,解放了学生,学生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潜能。

  五、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素养

  新课标对道德与法治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对教师的要求是多方面的,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做到如下几点:

  1、尊重学生。教师要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权利;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赏识学生的优点、进步和个性;宽容学生的过失、错误、缺点;期待、耐心等待学生转变、成功。尽量减少对学生的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让其自由表现、发展。

  2、平等待生。教师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话者、商谈者、促进者、合作者,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3、改革创新。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有新思想,要拓宽教学视野,做教学改革的研究者和开拓者。

  在新时代、新课标环境下,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应该把课堂变成关注学生成长的乐园,使学生在探究中成长,要把重心转移到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上,使教学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努力促使学生形成自觉的、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培训体会篇8

  知识积累·学无止境

  本次讲座主讲人为国家教材委委员、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韩震老师。韩震老师主要从本次修订的主要背景和追求、主要变化与突破、课程性质与理论、实施中的重点与难点以及教材的编写要求五个方面展开详细的介绍。

  一。本次修订的主要背景和追求

  作为在义务教育阶段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要聚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本次修订的主要背景和追求在于:体现新时代培养担当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坚持价值导向,突出政治性,特别是党的领导;坚持核心素养导向;加强一体化设计,注重整合和统筹。

  二。主要变化与突破

  本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的修订主要变化与突破体现在:凝练了五大核心素养;指向核心素养落实的课程目标;基于课程核心素养的结构化内容组织与设计;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坚持素养导向的教学建议以及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与考试命题六个方面。

  三。课程性质与理念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性质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综合性、实践性。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理念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挥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课程一体化设计;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综合性课程;坚持教师价值引领和学生主体构建相统一,建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知行合一。

  四。实施中的重点与难点

  本次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实施中的重点与难点体现在:观念的突破;育人方式的改革;评价方式的改变以及教育知识体系和研修方式的改变四个方面。

  五。教材编写要求

  此部分韩震老师从教材编写原则、教材内容选择以及教材编排与呈现形式三个方面进行介绍。最后指出教材要做到一个坚持、五个体现,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以及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培训体会篇9

  学习新课标这段时间,我对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对教研活动的开展也有了更多的思考。用新课标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这给我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上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我将这次新课程学习体会总结如下:

  1、在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抓好学生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学初,积极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使其端正学习态度,树立道德意识,提高认识能力。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细心发掘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评价肯定,正确引导学生的行为,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通过学习,更新理念,克服以往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我们应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能力。并将自己的这些认识通过教研活动传递给道德与法治教研团队,提升全体道德与法治教师的业务修养。

  3、抓好常规工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结合新教材理论知识,课堂上设计新颖、愉快的教学方法,增强趣味性,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掌握知识、技能。发挥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培养了学生乐学的兴趣。

  4、在教学中,我们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时代赋予我们的不仅是机遇、更多的是挑战。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关注核心素养,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补充说明、实践,创新活动方式、提升课堂效率,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培训体会篇10

  今天我们道德与法治教研组集体学习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对于如何上好一节合格的道德与法治课,我有了一些更深的理解。

  一、及时更新理念

  新旧课标的改变不仅是内容的变化,而且是理念的转变,德育观的变化。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用好教材,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切实可行的活动。活动是学生自己的亲身经历、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学生感受就深,就能洗涤孩子的心灵。了解教材编排的意图,积极做教材的使用者、开发者和创造者,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采取合适的措施,与学生一起成长。

  二、营造道德课堂

  “德育本身必须是道德的,才有可能培养出有德性的学生。”在课堂上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在给学生提供德育教育的信号。合格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关注的不应该仅仅是教学任务的达成,还应该表现出卓越的教育伦理品质,让课堂氛围充满尊重和真实,让每位学生得到公正对待,让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三、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在德、智、体、美、劳中,德育为首。让学生在活动中做人,让学生懂得感恩,爱自己的学校,爱老师,爱父母。接纳父母的不完美,接纳老师的不完美,接纳同学的不完美。允许同学的不同,换位思考,团结同学。帮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终身学习。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做诚实守信的好孩子。

  四、激发学习兴趣

  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进竞争机制。生活处处皆学习,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快乐学习。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遇到困难,教会学生想办法,愈挫愈勇。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挫折难免,要正确对待挫折。

  《道德与法治》课虽然是小课堂,反映的却是大社会。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在课标的指引下,我们探究多样的教学方法,拓展更多的教育资源,一定会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加生动活泼,绚丽多彩。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培训体会篇11

  开拓视野·行以致远

  以上是我在本次讲座学习中知识方面的收获。韩震老师的详细讲解为一线教师深入了解《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2022年版)》内容指明方向、奠定基础。本次讲座,韩震老师的独到见解令我印象深刻,醍醐灌顶。现将感悟进行总结分享。

  一、新课标的修订属于历史进程中的一部分

  新事物的出现是应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它的产生对于社会的发展与推进是有意义的。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是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教育教学的需要而产生的,与党的理论、重大实践应同步推进。难度大、变化大是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的特点。有新突破、新亮点,属于历史进程中的一部分。韩震老师的观点令我体会到新课程方案与新课程标准的发布有价值、有意义。

  二、不是为生活而生活,是通过生活讲道理

  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求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真正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当我们真的为之努力而展开教学的时候,我们会体悟到作为一名思政教师是如此的美好与幸福。我们是接地气的,是亲近生活、亲近学生的。我相信每一名思政教师都在为此做着努力,尽管这还需要些许时间,但是这种探索的过程也是价值满满。韩震老师谈到:不是为生活而生活,而是通过生活讲道理。韩老师的观点令我体会到作为一名思政教师的使命感。

  三、核心素养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内涵体现在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以及责任意识。这五个方面的体现不应是孤立存在的,而应是一种核心素养间的关联,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核心素养不是分解的动作,而应是一致性、连贯性的动作“成品”。另外,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影响个人的一时,而应是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一生影响。这种影响就是即便学生不能清晰的记得老师所讲的知识是什么,但是依然能够深刻的认同老师所传授的道理。

  四、过程性评价与行为评价更重要

  作为一线教师,成绩有时作为我们评价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韩老师认为与笔试的成绩相比,过程性评价与行为评价更为重要。对于此观点,我深表认同。我常常跟学生说这样一句话;“学习成绩不能代表所有,但是至少代表这一阶段大家的学习态度。”是的,态度很重要。老师不是要求人人考满分,而是希望学生都能积极向上。这种积极向上的状态就是一种过程评价。同样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希望在学生身上看到一股正能量——乐于助人、坦诚相待、无私奉献。这种关于正能量的评价就是一种行为评价。

  五、教师以身作则,教师“教的好”是关键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其实教师教的不仅仅是书本的知识,教师本身就会带来一种影响。这种影响也属于教育资源之一。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求学生对书本知识掌握准确,我们自身就应该扎实学识;我们要求学生诚实守信、我们自身就应该信守承诺;我们要求学生以礼待人,我们自身就应该文明有礼。“言传不如身教”,我们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通过此次《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讲座的学习,我积累了知识、开拓了视野。学无止境,行以致远。教师的成长推动学生的成长;学生的成长也成就了教师的成长。这也是教育的一种特殊意义。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培训体会篇12

  随着2022版各科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的教育即将步入一个新的时代。我们三年级三位带《道德与法治》的老师一起研读了新《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呈现了下列亮点:

  一、新课标强化了课程立德树人的育人导向

  习近平主席鼓励广大思政老师要“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立德树人。新《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也旗帜鲜明地强调了课程性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拔节孕穗期”,道德与法治课程要精心引导和培育,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二、一体化设计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

  道德与法治课程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将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围作为建构课程的基础;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按照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思路,依据我与自身,我与自然、家庭、他人、社会,我与国家和人类文明关系的逻辑,以螺旋上升的方式组织和呈现教育主题,强化课程设计的整体性。

  三、有机融合多种因素,构建全新德育课程体系

  新课程改革将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合为“道德与法治”,以道德与法治教育为框架,有机融入国家安全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劳动教育,以及信息素养教育、金融素养教育等相关主题,强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革命传统和法治教育。

  四、增强了操作性指导

  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一学——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道德与法治是门有思想,有温度、有深度、有宽度、有故事、有趣味有色彩的课程,我们要把握好这门课程的灵魂和实质,真正让这门课照亮学生的心灵世界,促进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培训体会篇13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培训体会篇14

  今天我们道德与法治教研组集体学习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对于如何上好一节合格的道德与法治课,我有了一些更深的理解。

  一、及时更新理念

  新旧课标的改变不仅是内容的变化,而且是理念的转变,德育观的变化。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用好教材,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切实可行的活动。活动是学生自己的亲身经历、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学生感受就深,就能洗涤孩子的心灵。了解教材编排的意图,积极做教材的使用者、开发者和创造者,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采取合适的措施,与学生一起成长。

  二、营造道德课堂

  “德育本身必须是道德的,才有可能培养出有德性的学生。”在课堂上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在给学生提供德育教育的信号。合格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关注的不应该仅仅是教学任务的达成,还应该表现出卓越的教育伦理品质,让课堂氛围充满尊重和真实,让每位学生得到公正对待,让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三、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在德、智、体、美、劳中,德育为首。让学生在活动中做人,让学生懂得感恩,爱自己的学校,爱老师,爱父母。接纳父母的不完美,接纳老师的不完美,接纳同学的不完美。允许同学的不同,换位思考,团结同学。帮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终身学习。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做诚实守信的好孩子。

  四、激发学习兴趣

  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进竞争机制。生活处处皆学习,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快乐学习。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遇到困难,教会学生想办法,愈挫愈勇。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挫折难免,要正确对待挫折。

  《道德与法治》课虽然是小课堂,反映的却是大社会。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在课标的指引下,我们探究多样的教学方法,拓展更多的教育资源,一定会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加生动活泼,绚丽多彩。

推荐访问:法治 新课标 道德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培训体会14篇记录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培训体会14篇稿件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培训心得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道德与法治课的新理念与新教法心得体会 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 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道德与法治课标心得体会 道德与法治课标心得

猜你喜欢